云石:与中国度蜜月,英国为什么不怕受中国冲击?
2015-10-24 12:04:20
习大大访英之旅,标志着中英关系已经正式进入蜜月期。而在访问期间,英国人超出常规的接待档次,也清晰无误的表明:与中国的合作,已经被抬到英国国家战略的高度。
关于英国如此郑重其事的原因,云石君在上一节《英国为什么急不可耐的要跟中国度蜜月》一文中已有分析:简单点说,就是现在的英国经济已空心化,硬实力大不如前,国家实力和影响力全靠软实力支撑。通过与中国的合作,不仅可以获得投资,更可以在推动人民币国家化等过程中,为自己的金融、服务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而这已是英国维持国力的最后资本,一定要把它养壮实了。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毕竟中国不是一般国家,而是世界级的地缘大国,随着其之崛起,不可避免的会对全球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英国现在本土工业体系业已瓦解,国家全靠软实力维持——资本主义发源地、英语系文化中心,英系殖民地宗主、英联邦领袖,全球第二大金融大国等等,这些地位成为支撑英国国势的根本保证。
可是,这些软实力,都是当年日不落帝国打下的家底,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存在。随着中国的全方位崛起,一旦中国影响力,与英国利益产生冲突,那以英国之力,是绝无可能抗衡的。既然如此,今日跟中国的深度合作,岂不就是在给自己培养未来的掘墓人?
但英国显然不这么认为。从英国对中国的态度来看,它并不认为中国的崛起,会给自己的利益带来潜在风险。
为什么英国人这么放心?在云石君看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是中国的对外扩张模式。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实力的大国,都不可避免的会有扩张欲望。而说到扩张,主要有三种模式:政治扩张、经济扩张与文化扩张。
文化扩张属于柔性扩张,且比较缓慢,而且本身也依附于政治经济扩张之上,所以虽则内力悠长,但不会对全球秩序造成剧烈冲击,一般作为巩固性或渗透手段使用。通常来说,能够对秩序造成直接正面冲击的,是政治(包括作为延伸手段的军事),经济两种。
对政治扩张,英国是绝无可能接受,必须反对到底的。之所以如此,在上一节中云石君已经说了,英国现在的国家实力和影响力,主要靠软实力维持。可软实力需要硬实力来保护,缺乏足够的硬实力,这些软实力很可能被其他势力剥夺。
现在英国的硬实力已经大幅萎缩,根本不足以维护它的软实力。这种情况下,英国要想保证自己的利益,必须采用两种手段:
第一种是审时度势拜山头认老大。通过将全球霸权主动移交给美国,换取美国给它留下些残羹冷炙;再通过对美国俯首帖耳衷心效力,换取美国对它的残存影响力提供保护。马岛战争就是多亏了美国的支持,英国才能勉强打败深陷经济困境的阿根廷。
但仅就于此的话,是不足以保证英国利益的。原因很简单,美国的保护,只限于美国所能掌控的范围内有效。对美国秩序之外的势力,它们连美国都要对着干,又岂会把你一个英国放在眼里?所以,英国想维系自己的软实力,不光需要美国的庇护,还需要维护全球秩序的稳定。
如果全球秩序出现动荡,首先美国有可能自顾不暇,其次,如果那些敌对势力兴风作浪,向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残存影响力展开攻击,而美国又遏制不了(或者权衡利弊不愿为英国出头),而英国又没有足够能力捍卫自身利益。一旦这种局面真的出现,英国肯定要倒大霉。
所以,对那些有意挑战全球秩序的势力,英国向来就是拼死反对,绝无合作可能。
这么说大家觉得可能有些空泛,不容易理解。那么云石君以英国与苏联的关系为例。
二战之后,全球进入美苏争霸模式。欧洲也一分为二,英、法、德(西德)等传统列强,纷纷加入美国阵营,与苏东阵营对峙。
而这欧洲三强中,就数英国反苏最卖力。
冷战期间,西德极力与苏联缓和关系,至于法国,在“戴高乐主义”影响下,虽仍处于西方阵营,但总想着自成一派,不仅对反苏兴致一般,连跟美国都经常闹别扭。
只有英国,始终紧随美国立场,反苏态度最为坚决,甚至连冷战大幕,都是丘吉尔亲手拉开的。(丘吉尔在1946年3月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称苏联为铁幕帝国,通常后世将这一事件作为冷战开始的标志)
如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英国的这种做法是极不合理的。因为在欧洲范围内,英国几乎是与苏联地缘关系最为疏离的国家。它不仅远在欧洲最西端(除了冰岛),而且与欧洲大陆还有英吉利海峡的阻隔。以欧洲的家底和美国的支持,除非苏联人想毁灭世界,否则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把铁甲洪流推进到欧洲大陆最西端,想占领英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按照这种逻辑,英国人就算反苏,其态度也不应该比西德、法国更强硬。
但事实却截然相反!
之所以如此,就与英国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英国的国家利益分布全球(就算日不落帝国瓦解,那些残余影响力依然是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只是远没有以前那么多罢了),而自身又没有硬实力捍卫。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这种采取政治扩张模式的帝国,是英国的天然大敌。苏联的任何扩张,在达成目的后,都会对胜利果实高度吸纳,这意味着对英国残存势力的剥夺。如果苏联的影响力拓展到全球,那不仅美国,英国的利益同样会被剥的一干二净。所以,苏英两国之间是一种零和模式的关系,不可能有调和空间。
既然如此,英国的唯一选择就只能是紧随美国,坚决反苏。只有把这个只吞不吐,专门抢人家蛋糕的苏联打倒,英国的既有利益才能够保存下来。
而中国不同。中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和平发展基础上的。“和平”二字,意味着中国虽然也会扩张,但并不是像苏联那样,采取全盘通吃的政治模式,而是以经济为主。而发展二字,又意味着,中国接下来的经济扩张思路,比较注重增量收益。也就是说,中国在对外扩张中,会更加注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给当地带来好处后,再切取其中一部分收为己有。
这就很好理解英国的态度了。苏联要来抢蛋糕的存量份额,英国作为既得利益者,当然要誓死捍卫。但中国则是将蛋糕做大,然后谋求部分增量收益,这不仅利于中国自身,英国这个既得利益者也会受益。对这种共赢模式,英国当然乐意接受。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外强中干的既得利益者,英国对任何以以零和游戏为范式的政治扩张,都持坚决反对态度;但对以经济为主的扩张,如果它能够实现共赢,那英国还是十分欢迎的。苏联是前者的典范,中国则是后者的代表。全球秩序“冲击者”的不同冲击模式,决定了英国对中苏,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而除了扩张模式外,在经济层面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模式不同。
中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虽然中国也慢慢开始发展自己的虚拟经济,但以实业立国的战略绝不可能动摇。
如果英国要重建工业体系,那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中国制造的强力阻击。不过过惯了好日子的英国人,已经不愿意再赚这些血汗钱。英国人所期望的,是凭借自己的软实力,赚金融、服务等“体面”行业的舒坦银子。这样的话,中英经济发展模式就出现了路线上的差异。
当然,就算中国以实业为本,但凭它的体量,发展起虚拟经济来也是不得了的。只不过,中国金融等行业的发展,是以自身的庞大实业体系为依托,是建立在自身实业增量之上的。所以,中国虚拟经济的壮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增量发展,不仅不会对英国的既得利益造成太多冲击,反而英国可以通过对华合作获利。
而地缘经济的特点,也决定了中英势力范围并不冲突。随着中国的国力增长和产业升级,经济外溢会越来越明显,中国也会借助这个契机,建立自己主导的经济合作圈,而中国的虚拟经济体系随之扩散。
只不过,地缘格局决定了,虽然中国经济影响力肯定会遍布全球,但这其中,中国真正能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在中亚和北印度洋,中国如果经营的好,也有可能会取得一定的相对优势,但在其他地方,中国还想以己为主,那就力不从心了。
在这种地缘关系疏离的地区,中国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尊重当地既有格局,通过合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增量市场中分享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收益——换句话说,中国虚拟经济的势力范围,与自身地缘影响力是大致相当的,其主要影响力,还是集中在亚欧大陆中东部。
英国位于亚欧大陆最西端,与中国地缘关系极端疏离,其经济影响力主要活跃在在大西洋体系之中。自打日不落帝国崩溃后,英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已经十分孱弱,中国金融势力的扩张,并不会侵蚀英国的根本,所以中英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模式。相反,通过双方的深入合作,可以增进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东半球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这一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双方都可以在这场做大蛋糕的游戏中,获得让自己满意的增量收益。
双方既互不冲突,又可以通过合作扩大增量,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必担心做大后的中国会直接冲击自己。
地缘格局决定了,中英双方在势力范围上互不冲突,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又决定了中英可以在经济上互补共赢。正式这种有利无弊,决定了英国人能放心大胆的跟中国合作,而不惧将来受其反噬。
只不过,英国人不惧,但并不代表美国人不惧。毕竟美国才是全球霸主,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对美国的全球利益造成多方面的冲击。英国人跟中国这么勾搭,它自己倒是爽了,但在美国人眼中,这无疑是一种“资敌”。
毕竟美国人才是英国既得利益的最大保护者。对英国来说,真要和美国闹翻脸,那从对华合作中捞取的好处,绝对远远不能弥补其所遭受的损失。
当然,对这一点,英国人心中也自然一清二楚。不过它依然“义无反顾”的跟中国携手走进“黄金时代”。从英国人的表现来看,它似乎已经判定:美国人不爽归不爽,但绝不至于因此而跟英国翻脸!
那么,英国究竟有什么底气,能够让美国人虽则恼火,却不敢对英国加以报复?云石君下一节继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