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拦截不速之客:美军北约只会亮导弹,而中俄飞行员敢去直接撞
2018-02-01 09:57:41
高空中的“不速之客”,无论目的如何,地面上的空军都需要进行紧急升空拦截。可奇怪的事,为什么我们一般看到的美国或者北约集团的飞行员都只是上去驱逐拦截,最多是亮亮导弹;而中国和俄罗斯的飞行员却可以“肆无忌惮”的超近距离追赶,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撞击"战术!这可不是胆识问题,更多的还是一个战斗机本身的问题。

苏-27拦截EP-3 动作相当激烈
在1月29日,一架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在黑海上空跟美军的一架EP-3电子侦察机展开了一次长达2个小时40分的贴身追逐战。美方飞行员使用了一堆例如“非常不专业”“极度危险”“非常不负责”这类的词汇来形容俄军飞行员的动作,显然美军飞行员是吓坏了。至于为什么会吓坏了?很简单,因为这架苏-27最近的时候距离美机,仅1.52米!(5英尺)而且,苏-27还使用了“高温气体直接喷射”EP-3侦察机的做法来驱逐美机。这么惊险的情况,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中国的歼-11BH战机在10米距离内绕着美军P-8来回飞的场景。
可再联想到芬兰的F-16战斗机飞行员在去年12月抵近拦截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的专机时,仅仅最近时才靠上去50米左右的距离,“炫耀下”机翼挂在的导弹,其他过激的动作一概没有。还有更先进的F-22战斗机拦截俄罗斯图-95轰炸机的时候,也是一样就是“安安静静”的伴飞,打算做个“美机”吗?显然不是!这里面最大的关系就是因为战机差距。

中俄飞行员的超近距离类似“撞击”战术 这可不是蛮干
我们都知道苏-27系列战斗机采用了翼身融合体技术,采用边条翼,放宽静稳定度设计,使得整机处于一个非常独特的升力体布局 。尤其是机体结构核心采用了钛合金结构件进行了加强,这使得苏系战斗机的机体强度更高,质量更低,机内燃油量更大。当然,一架满载燃油的苏-27战斗机也达到了30吨以上的起飞重量。这就牵扯出为什么苏-27要采用类似“直接撞击”这类超近距离的驱离战术。

苏-27独特的气动布局
飞机机翼能够升空,是因为采用了上下压力差的因素,而高速战斗机的机翼上一般都会产生2个类似“龙卷风”似得涡流,这样的涡流还会加速扩散。控制的好的涡流可以有效提升机体升力和机动性-苏27就这么干的。可是控制不好的涡流,比如你扩散出来的涡流刚好作用到了别人飞机的头上,那就悲剧了!

左侧为事故示意图 右侧为机内事后惨状
举个民航机的例子:在2017年1月,一架阿联酋航空的A380客机在万米高空遇到了一架庞巴迪“挑战者640”小型商务客机,随即发生了悲剧。A380的最大起飞重量高达575吨,而庞巴迪“挑战者640”才20多吨。可是“挑战者640”640可不是便宜小飞机,单价造价1.4亿美元,而且就算租用者也是土豪!正当机内的土豪开香槟畅饮的时候,航管发出指令要避让A380。可是本来民航机就有高度差,所以土豪也没多想直接“错过去”就好了呗?结果,错身的瞬间,庞巴迪“挑战者640”进入到了A380的机翼尾流扩散区,恐怖的事情发生了!仅仅48秒内,庞巴迪“挑战者640”直接下坠3000米高度,发动机一度停车,更不要说机内的土豪还有乘务员,5人受伤。而这架庞巴迪“挑战者640”在落地后,因为严重的结构受损而直接报废!

巴伦支海手术刀 不过也是个...美丽的误会
对于这种现象,这也有个专有名词:“机尾乱流”。大家熟悉的空战电影里面,《壮志凌云》的F-14就曾因为进入到敌方战斗机的机尾乱流区,导致发动机熄火而坠毁,后座武器官弹射失败而身亡。这也被苏系战斗机拿来当成一种战术使用,苏-27系列战斗机本身就可以产生强烈的涡流,只要对方战机进入到苏-27的机尾乱流中,轻者掉高度、发动机熄火,重者那就是坠毁了。所以,别看这次来的是四发EP-3E侦察机,个头似乎比苏-27大,可是由于苏-27在速度和机体结构上占优,仍然可以在中高空产生足够的机尾乱流来扰乱其飞行。“巴伦支海手术刀“,本质上就是一次弄巧成拙的驱逐战术,原本吓唬吓唬对手,结果是真切到了。也好在苏-27的机体结构够硬,要不然也很难留下这么一段佳话!

民航机要躲 战斗机可非要创造
民航机为了规避机尾乱流,干脆规定了“尾流间隔”,尤其是对于前文所说的A380,尾流间隔在地面上甚至规定超过了1.5公里,空中也要拉大到2公里以上,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不过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只要贴的够近,机体质量大,玩出“尾流驱逐”战术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这基本都是重型机专属机动,F-16这样的单发小飞机,只能望而却步。
苏-27拦截EP-3 动作相当激烈
在1月29日,一架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在黑海上空跟美军的一架EP-3电子侦察机展开了一次长达2个小时40分的贴身追逐战。美方飞行员使用了一堆例如“非常不专业”“极度危险”“非常不负责”这类的词汇来形容俄军飞行员的动作,显然美军飞行员是吓坏了。至于为什么会吓坏了?很简单,因为这架苏-27最近的时候距离美机,仅1.52米!(5英尺)而且,苏-27还使用了“高温气体直接喷射”EP-3侦察机的做法来驱逐美机。这么惊险的情况,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中国的歼-11BH战机在10米距离内绕着美军P-8来回飞的场景。
可再联想到芬兰的F-16战斗机飞行员在去年12月抵近拦截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的专机时,仅仅最近时才靠上去50米左右的距离,“炫耀下”机翼挂在的导弹,其他过激的动作一概没有。还有更先进的F-22战斗机拦截俄罗斯图-95轰炸机的时候,也是一样就是“安安静静”的伴飞,打算做个“美机”吗?显然不是!这里面最大的关系就是因为战机差距。
中俄飞行员的超近距离类似“撞击”战术 这可不是蛮干
我们都知道苏-27系列战斗机采用了翼身融合体技术,采用边条翼,放宽静稳定度设计,使得整机处于一个非常独特的升力体布局 。尤其是机体结构核心采用了钛合金结构件进行了加强,这使得苏系战斗机的机体强度更高,质量更低,机内燃油量更大。当然,一架满载燃油的苏-27战斗机也达到了30吨以上的起飞重量。这就牵扯出为什么苏-27要采用类似“直接撞击”这类超近距离的驱离战术。
苏-27独特的气动布局
飞机机翼能够升空,是因为采用了上下压力差的因素,而高速战斗机的机翼上一般都会产生2个类似“龙卷风”似得涡流,这样的涡流还会加速扩散。控制的好的涡流可以有效提升机体升力和机动性-苏27就这么干的。可是控制不好的涡流,比如你扩散出来的涡流刚好作用到了别人飞机的头上,那就悲剧了!
左侧为事故示意图 右侧为机内事后惨状
举个民航机的例子:在2017年1月,一架阿联酋航空的A380客机在万米高空遇到了一架庞巴迪“挑战者640”小型商务客机,随即发生了悲剧。A380的最大起飞重量高达575吨,而庞巴迪“挑战者640”才20多吨。可是“挑战者640”640可不是便宜小飞机,单价造价1.4亿美元,而且就算租用者也是土豪!正当机内的土豪开香槟畅饮的时候,航管发出指令要避让A380。可是本来民航机就有高度差,所以土豪也没多想直接“错过去”就好了呗?结果,错身的瞬间,庞巴迪“挑战者640”进入到了A380的机翼尾流扩散区,恐怖的事情发生了!仅仅48秒内,庞巴迪“挑战者640”直接下坠3000米高度,发动机一度停车,更不要说机内的土豪还有乘务员,5人受伤。而这架庞巴迪“挑战者640”在落地后,因为严重的结构受损而直接报废!
巴伦支海手术刀 不过也是个...美丽的误会
对于这种现象,这也有个专有名词:“机尾乱流”。大家熟悉的空战电影里面,《壮志凌云》的F-14就曾因为进入到敌方战斗机的机尾乱流区,导致发动机熄火而坠毁,后座武器官弹射失败而身亡。这也被苏系战斗机拿来当成一种战术使用,苏-27系列战斗机本身就可以产生强烈的涡流,只要对方战机进入到苏-27的机尾乱流中,轻者掉高度、发动机熄火,重者那就是坠毁了。所以,别看这次来的是四发EP-3E侦察机,个头似乎比苏-27大,可是由于苏-27在速度和机体结构上占优,仍然可以在中高空产生足够的机尾乱流来扰乱其飞行。“巴伦支海手术刀“,本质上就是一次弄巧成拙的驱逐战术,原本吓唬吓唬对手,结果是真切到了。也好在苏-27的机体结构够硬,要不然也很难留下这么一段佳话!
民航机要躲 战斗机可非要创造
民航机为了规避机尾乱流,干脆规定了“尾流间隔”,尤其是对于前文所说的A380,尾流间隔在地面上甚至规定超过了1.5公里,空中也要拉大到2公里以上,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不过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只要贴的够近,机体质量大,玩出“尾流驱逐”战术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这基本都是重型机专属机动,F-16这样的单发小飞机,只能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