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补好一周又塌了,外媒赞叹“日本速度”打谁脸?
2016-11-30 16:14:59
天坑补好一周又塌了,外媒赞叹“日本速度”打谁脸?
日本刚刚填好的“天坑”又塌了,犹记得一周前,日本仅用一周时间修复了福冈市JR博多地铁站附近的大坑,引来外媒一片称赞,这次事故甚至成为了宣传日本效率神话的正面典型。然而好景不长,如今路面再度塌陷7公分,“日本速度”惨遭打脸。
11月8日,日本福冈市博多站前道路突然塌陷,出现一个出现一个长约30米、宽约27米、深约15米的大坑。
路面塌陷瞬间
不但车道下陷15米深,连道路两边的人行道和红绿灯,统统都掉了进去,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红绿灯掉进深坑
深坑内发生水管破裂,不断有水流出。此外,现场周边还发生了天然气泄漏。据福冈市交通局消息,塌方现场当时正在进行地铁隧道的挖掘工程,上午5时前后,因有水流入,作业中断,之后就出现了路面塌陷。
市中心发生这么大的塌陷事故,引起了各国媒体的注意,不过真正让人惊讶的是,短短一周内道路就已完成填补,恢复通车。
这种抢修工作通常需要几个月的工期,他们是如何做到如此高效率呢?
高岛宗一郎市长在事故发生后强调要争分夺秒,争取在14日恢复通车。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施工人员使用了一种混合了土、沙与水泥的“流动化处理土”回填技术,这种土在水中也能凝固,最适合用于有大量积水的现场。这种施工方式不需要把水完全抽干后注入水泥,只需在水中直接注入便可凝结。
相关人员介绍说,这种施工方式通常用于加固地基,这次使用是为了尽快完成作业。此外,还有施工方与福冈市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连夜奋战,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通车。惊人的修复速度和日本成熟的灾后重建体系联系在一起被提及,日本媒体纷纷赞叹。
日本效率之高还震惊了不少外媒,尤其是英国小伙伴。“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速度。”英国的社交网络和媒体充满了赞扬。
英国媒体赞美“日本速度”
英国媒体在报道时,纷纷开启了自黑模式:
“在英国,我们敢肯定,如果城市里有一处路像这样塌了,可能现在大家还在纷纷想辙,还在调查研究,争论该用什么样的沥青碎石路面来修复。”
“在我们这儿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了。当局会说,‘是谁的责任还言之尚早。’然后会有很多机构搅和进来,但没有人会道歉、承担责任或是因此丢工作。”
“和日本的快速修复相比,曼彻斯特的通勤者被迫为了城市主干道的一处相似修复工作等上十个月。”
各种不淡定的英国网友也冒出来抱怨了。
“他们能来牛津大学看看吗?所有的主干道都挖了好几年了。”
“我家门前也出现过一个坑洞。我用了3封邮件,1通电话才有市议会的人跟进了这件事,并在5周后派有关部门的人来查看,之前还有人因此跌倒。这也就是个30厘米宽的坑而已。”
“把我们的人派去日本培训吧。”
据英国汽车网站Autocar报道,英国去年修复了220万个道路上的坑洼,支出近1.2亿英镑(约11.6亿元人民币),坑洼已成为道路养护的一大难题。英国沥青产业联盟(AIA)的成员为地方政府提供道路维修服务。他们表示对地方政府的年度调查显示,恶劣的天气、交通量上升以及其所描述的“几十年的投资不足”正损害着英国的道路。“去年地方政府每15秒就修复一个坑洼,但是他们陷在死循环里,只能对恶化的路况修修补补。”
修复前(右)后对比图
然而,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当地时间26日凌晨,在同样的路段,数十平米范围的路面再度塌陷,一开始下沉5公分,后来加深到7公分。
路面开裂塌陷
福冈市在26日早晨召开了记者发布会,针对再次封锁道路给市民带去的不便道歉,也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了说明:填补地面砂土的重量导致砂层压缩,因此发生了再塌陷。
另外还表示,“(塌陷7公分的程度)是在预想内的”。从之前钻探调查的结果来看,地面有再次塌陷8公分的可能性。甚至在14日的讨论会上,专家也指出地面可能会再次塌陷。不过没有广而告之市民。
福冈市称将继续监测道路情况,“不会再发生更大的塌陷了”。
事件的反转让日本效率“神话”成了“笑话”,英国媒体也纷纷被“打脸”,英国《每日邮报》发布日本路面再度塌陷的报道后,不少网友对此前的“自黑”感到不满。
“有人问英国为什么不能修路修得这么快,答案很明显,因为他们用正确的方式修路,工人们能够得到合理的休息时间,他们对每一锹每一铲负责。”
“这就是为什么英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修路,但这些路有更小的概率会塌陷。”
“当时所有人都在赞美他们的速度,贬低我们,现在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可笑。”
日本建筑物的质量之高,向来都是全世界用以学习借鉴的典范。日本的《建筑基准法》对于建筑物的强度、消防措施、健康措施都进行了严格规定。由于有严格的法律,日本建筑商普遍讲究慢工出细活,一座普通的钢筋混凝土住宅,耗费半年多时间才刚刚建好地基。
而如今却用“拼速度”的方式来完成关系民生的市政工程,用短短一周的时间修路,又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出现问题。
这几公分的下沉也让日本民众心怀疑虑,看似平整的道路下方,到底是不是安全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