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凯申:台湾是如何作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未来20年,大陆应该如何更优雅地处理台湾问题

2016-08-19 12:52:45   

从微观上来说,这二十年的变化,当然是由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来组成的。

这里从宏观的心态上简单讨论一下: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这样的传统,一个小割据政权,在丧失了逐鹿中原的可能性之后,随着人事变更,政权自身往往会日益本土化,丧失一统全国的进取心,满足于自保。用今天的话来说,关起门来过“小确幸”的日子。当然了,这样小确幸的日子,往往也不会太长久。

今天台湾的心态也是如此。自1949年之后,蒋家王朝为了避免像历史上那些割据政权一样,拼命鼓吹“反攻大陆”,高度警惕政权的完全本土化(反台独),在国际上维持“中国中央政府”的架子,臆想着能在“政权本土化”的病症“发作”之前,“友邦”足够给力,能把不争气的KMT送回大陆去。但是随着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及完善,KMT的反攻大陆妄想彻底破功。而人毕竟要老的,政权的血液也是要更换的,”万年国代“们并不是真的能活一万年的。因此,与历史上的同类们一样,伪“中华民国”政权的本土化也变得不可避免。

由于历史的惯性,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概是伪”中华民国“社会最后一段大中华意识较为强烈的时期。甚至在八十年代末的风波中,还仿佛让残存的伪“中华民国”产生了那么一点点“我或许居然还能回去?”的念头,当然,这不切实际的幻想随后也是转瞬即逝。

从九十年代来说,“本土化”的病症终于开始发作了,并随着一批来自大陆的老人交出权力而迅速恶化。这时的伪“中华民国”再也顾不得想什么还都南京(口头上还是要说的)、剿灭“共匪”了——这些关我们台湾人屁事?

时间到了本世纪,中国大陆开始以台湾领导层能看得见的速度爆炸式崛起,而这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的想法——恢复“中华民国”的版图压根就没有一丁点的可能性,连中国本身都变得陌生了。还是活在台湾及时享乐,过自己的小日子吧。

对于中国大陆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和雄心的大国来说,恢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甚至创造星辰大海的人类新历史,是中国强大之后必然会考虑并为之努力的东西。如果台湾人把自己当做中国人的一部分,那么自然也会有“再创一个汉疆和唐土”这样的心态;反之,如果他们以“台湾本土”的心态自绝于中国之外,这个时候他们的想法和这世界上的普通小国的“小确幸”也就没多大区别了。

台湾在战后的繁荣,除了国际因素之外,就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资金、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随着今天“本土化”的台湾日益试图割断和大陆的这些纽带,这种繁荣也将慢慢不复存在。

如果不被意外的战争打断,“本土化”台湾的未来,有不小概率是逐渐菲律宾化。
我们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将会亲眼看到它是如何一步步走过去的。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很多朋友心里应该有数了。以后关注台湾方面的新闻的时候,那些细枝末节的内容,诸如某某明星又支持台独了,某某人士又攻击大陆了,蔡英文又说什么话了,出席什么活动了,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毛泽东同志提出:“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目标,而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多盯着台积电、大立光、联发科、日月光这些目标看看。

 

就像《别》文一样,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完全没有任何阴谋诡计的成分,全部都是可以公开的阳谋。
只要台海两岸的和平状态继续维持下去,台湾有很大概率会按照这篇文章描述的方向走下去。

当然,变数也是有的。一个小的变数是台湾提前宣布法理独立,但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但另一个变数却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大陆这边不愿意再耽搁下去,而主动决定结束这一切,提前收复台湾。例如金灿荣教授在月初的那篇演讲:《金灿荣:陆对台4阶段最快2021年解决台湾问题》。这种变数出现的几率有多大呢?不好说,但希望最好不要发生。

文章写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只是有一个群体令我有点不安,那就是真正的台湾同胞——台湾的红统们。他们在蓝绿“独台”和“台独”的双重包围之下,迎着冷眼做着维护国家统一的工作。如果历史真的按照本文的路线走下去,那么他们也会和蓝绿一样,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台湾岛内的自己人毁掉,也会经历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那么,2021年左右真提前统一了,对他们倒也是一种解脱。

中国大陆有更广阔的空间,欢迎真正意义上的台湾同胞们。未来,这里将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世界政治权力中心和新兴的文化中心,舞台很大,可以给你们充分施展自己能力和梦想的机会。

同样,对于大陆的朋友来说,本文所有美好的预测,实现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我们每个人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以今天中国的国力,只要我们自己不犯大错,已经没有任何外部势力能够打败我们。

锻炼身体,勤奋工作,努力挣钱,善待身边的人,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梦想。中国是由14亿人组成的,每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在宏观上就是整个中国的进步。

最后,也许会有朋友问,这文章里面怎么引用了这么多《三体》的内容?其实很简单,按刘慈欣的说法,《三体》本身就是“光年尺度上的中国近现代史”。其中存在不少本文用的着的隐喻和有趣的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