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焦虑:美国将把中美推进修昔底德陷阱?

2016-06-19 21:02:40   



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拗口的名词从未进入大众的视觉和听觉范围,但在中美关系的讨论中却渐渐演变成一个重要词汇,尤其是去年习近平主席访美之后,关于中美两国关系会不会掉进这个“陷阱”的讨论一下子多了起来。 九派新闻用大白话解释一下这个名词。世界上崛起了一个新的大国,原有的大国觉得恐惧,觉得受到了威胁,两国用正面冲突的方式解决谁是老大的问题,于是,战争不可避免,两败俱伤后两个大国都轰然崩塌。 所以,修昔底德陷阱定义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恐惧,一个是正面冲突或战争。 在中美关系的语境下,中国是新崛起的大国,美国是原有的大国,中美之间会不会爆发正面冲突甚至发生一场战争,进而双双掉进修昔底德陷阱,正是学者们所担心的问题。 修昔底德陷阱成为讨论中美关系的标配维度 这不是一个新词汇,却也绝不是一个热点词汇。九派新闻搜索了2010年至今的网页,发现了该词汇是如何缓慢出现在媒体上的。
2010和2011年两年的时间,修昔底德陷阱一词出现三次,只有一次是媒体报道,其余一个是书名,一个是博客标题。
从2012年开始,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上开始出现该词汇,关于中美之间会否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 而该词汇大量在媒体出现则是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前后,从这以后,修昔底德陷阱成为讨论中美关系的标配维度,在深度探讨中美关系的时候,必有人会提到这一点。例如,今年3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专门设置了相关话题,甚至请来了老态的基辛格站台。 修昔底德陷阱只是学界的担忧? 修昔底德陷阱一词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公众和该词偶遇的机会都很少。该词汇在百度搜索指数里的数值也并不高。 从2013年至今,该词汇的百度搜索指数出现了三个峰值,最高值也只有3500多,出现在2015年9月习近平访美前后。
2013年至今“修昔底德陷阱”的百度搜索指数 9月以后,整体搜索量稍微高于以往。 媒体对该词汇的关注点则只有两个峰值,一个也是习近平访美的2015年9月前后,另一个是今年3月份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期间,论坛上有和修昔底德陷阱相关的话题。
2015年至今“修昔底德陷阱”的百度媒体指数 除此之外,媒体关注度较低。 即便是媒体报道修昔底德陷阱的话题,也大多数是采访了专家,或者是刊载专家的文章。该话题仍然是“不食人间烟火”,只在学术界进行研究。 媒体只谈有没有陷阱、会不会陷入、如何避开 媒体关于中美之间修昔底德陷阱的报道角度非常集中,只有三个,一是中美之间有没有修昔底德陷阱,二是中美会不会掉入陷阱,三是中美要如何避开陷阱。



在媒体发表言论的大多是学者,他们从各方面论证,得出了中美不会掉进修昔底德陷阱的结论。 中美专家、高层口径一致:我们不会…… 九派新闻梳理的中美高层、专家发表的文章,公开场合发布的言论,双方在中美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看法上高度一致,即不会,我们不会……


美国恐惧≠中美会发生战争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修昔底德陷阱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恐惧。各种分析显示,目前之所以热衷于讨论中美能否掉进陷阱,更多原因是美国的恐惧使中美关系显示出了修昔底德陷阱的第一个特征。 正如《恐惧与荣耀:美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另一面》一文中,主导性国家的恐惧促使其采取阻止别国崛起的预防性策略,从而引发冲突。虽然学者们不认为美国会因为恐惧中国崛起而发动战争,但这种恐惧的心理产生的影响极为负面。 塔夫茨大学教授丹尼尔·德雷兹讷专门撰文《中国没有打败美国》,旨在消除美国公众的无名恐慌。 中国学者金灿荣表示,从结构性特征来看,中美两国目前已经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两国的战略利益具有对抗性和冲突性。但中美之间并不必然走向战争,两国关系的未来是开放性的。 回顾起来,美苏关系是很好的例子。当年苏联和美国势均力敌的时候,并未通过战争的方式决一胜负,而是达成默契,在合作中竞争。 到了今日中美之间,从两国政要的表态能看出,至少两国都在朝着“不陷入”的方向在努力。
重返亚洲战略是否会令美国自己跌进陷阱? 2010年7月,希拉里提出“回归亚洲”,而后,这作为美国战略开始实施。近年中国南海争端都与此有关。 中美学术界一致认为,回归亚洲正是美国恐慌的表现。 中国学者金灿荣认为,美国回归亚洲战略在将中美往“修昔底德陷阱”里推。 一旦双双跌落,将是人类的灾难。 上述表格中学者们在极力劝说,中美之间要放弃对抗,多沟通交流、多合作,管控两国之间的分歧。这些话都是说给美国听的。 美国,你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