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35隐身舰载机的最大弹射起飞重量很可能已到35吨!

2022-12-27 23:06:18   

缩小单人座舱的整体长度,然后升高前脊背油箱充分填充座舱后部的负压区,这几乎成了当今隐身战斗机开始大范围推广的一个共同设计。一上来就做的最明显的应该就是歼35隐身舰载机。导致乍看这种飞机感觉甚至有些“臃肿”;而现在就连2051号新下线的J20也开始如此操作,这说明已经成为共识与趋势。虽然F35的座舱后部隆起的油箱没有以上两种隐身机那么明显,但是F35是采用了座舱开合连接机构在前面的设计,而且座舱整体也不算很长,因此也可以在座舱后部提供至少一个立方米的剩余空间,加大飞机本身主油箱的整体容积而增大两三百公里的空中航程。其实进入喷气时代以后,座舱后部的这个位置,就是全机最大的内油箱所在的固定区域;另外还有一些软油箱设计在主机翼的两侧。

图片



再就是外挂的副油箱;已经不算入机体的内油容积。把内油箱设计在座舱之后与主机翼的靠内侧位置;主要在于座舱本身要提供飞行员的生命维持系统以及飞机的全部仪器仪表。本身已经没有太多的多余空间;而驾驶舱前部主要设置机载雷达,也没有多余位置。而飞机主机身的后半段是发动机舱。不论是单发还是双发,发动机的周边也没有太多的富裕空间。况且喷气发动机本身会产生持续高热,导致不能把内部主副油箱过于靠近发动机而传热导致燃油温度过高。当然当今的燃油降温系统是另外一套特殊的管路循环系统;绝不是用内部油箱直接贴到发动机上去循环降温。因此说到底,几乎所有喷气战机,最适合设置主副内油箱的位置就座舱之后以及主机翼的内侧。到了隐身机阶段,还会出现,



内部武器弹舱与油箱抢地方的问题。因此某种战斗机的内部空间如何最高效利用也是一门大学问。前些年流行大型脊背油箱以及肋部的保型油箱。但是都会严重影响飞机在空战时的机动性,于是目前也基本不热衷了。最终重新兴起了座舱后的空间利用也就成了新趋势。对超级大国的海空军来说,过去与当前,只要有战斗机或者其他任务的飞机批量起飞,一定会伴有不少的空中加油机,甚至会进行远程接力加油,增大机群的作战半径。因此导致对战机本身内油的要求都不高;从F16一直到F22A的内油作战半径都不算大。但是这种做法,在今后会受到巨大的挑战。这是因为隐身机雷达锁定距离越来越远,而新式空空导弹有四五百公里的有效射程不再罕见。因此未来的大规模空战,第一批被打掉的,



就是伴随支持的加油机。于是乎对5代隐身机的自身内油容量的要求就水涨船高了。从J20到J35,通过加高加大座舱后油箱,导致两者的真实航程与作战半径,明显都是当今陆基与舰载隐身机中最大的。特别是J35,虽然其采用双中推,但是最大弹射起飞重量,绝不会仅仅是F18EF的29.9吨;也不会小于F35C的31.8吨。极有可能会以最大弹射重量35吨的高指标起飞!主要在于3号舰的最大电磁弹射能力有40吨级;到4号舰更有能力升级到45吨;如果被实际弹射的飞机低于35吨就是浪费。而电磁弹射与电磁拦阻,属于弹射起飞重量并无绝对上限,而返航拦阻重量不超标即可。因此J35未来在弹射起飞与电磁拦阻中间,有巨大的重量差。这个差值越大,就可以携带更多的燃油与武器,等于有更大的作战,


半径,对空对海更强的打击力度。J35还可以开战初期48小时以内,采用非外挂的隐身模式作战。开战48小时之后则可以大量的外挂武器与副油箱。此时35吨满载起飞是很正常的。这个重量指标已经超越了SU33与F14,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实力最强悍的隐身舰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