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如果参战,会有3大尴尬?

2022-04-06 23:47:23   

作为唯一的现役航母,面对大的战争,于情于理,都应该积极参战才对。不过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明显错过了其诞生以来最大的一场战事。不过假设其真正参战,反倒是相当尴尬的事情。那么为何说库舰参战一定会面临相当尴尬的局面呢?第一,就是库舰如果参战,那么其一定首先要返回某个内陆封闭的海域;而其本身能不能顺利通过一段狭窄的海峡,恐怕就是一次必然存在的国际纠纷。而库舰的吨位对外号称5.5万吨级,明显有一定的隐瞒。这个5.5万吨其实最多只是标准排水量,而且外界普遍认为其真实的满载排水量其实是在6.3万吨到6.5万吨之间;对外宣称5.5万吨,至少隐蔽了1万吨的排水量。否则一艘5万吨级的航母,是很难正常操作世界最庞大的舰载机的。那么库舰为何一定要隐瞒排水量呢?



其实不但库舰隐瞒,就是库舰的姊妹舰,也就是原来的瓦良格号;还有更往后的,被最终拆毁了的吨位更大的乌舰,其实都有意对外隐瞒了真实的排水量1万到1.5万吨。这是因为从这几艘大舰诞生的这片封闭的内海,到外海之前的狭窄海峡的进出,其实都受到一个国际公约的限制。也就是凡是军舰,每次通过这个海峡进出的总吨位原则上都不得超过5.5万吨。因此库舰和其姊妹舰就是按照公约中5.5万吨的这个最高上限来宣布的吨位;而后来建造的乌舰,在隐瞒了吨位之后仍然有7.8万吨。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公约的最高上限。如果其真正建成后,如何进出狭窄的海峡,一定会有一番新博弈。只不过后来乌舰自己拆毁了,于是预料中的一场国际争议最终并没有发生。不过每次库舰和后来的姊妹舰进出海峡,



都会成为一起不大不小的国际事件,除了海峡沿岸国家,就是超级大国都会横插一杠。比如作为没建成空壳的瓦良格号,当年出海峡,就被折腾了整整1年还多,经过复杂的利益交换,给了对方相当的好处,才最终被放行。而库舰本身的情况可能要相对好一些,毕竟分家后库舰的拥有方,仍然是内海的沿岸国家,进出海峡的权益相对更“理直气壮”一些。但是如果有人要从中作梗,那么以库舰的体量,每进出海峡一次,其实也是要付出不小的国际博弈代价。因此凡是这类大舰,在这个内海边建成之后,都会尽快地出海峡,到外面更宽阔的大洋上纵横驰骋,那种感觉就像逃出牢笼的飞鸟一样。而如果库舰真要参战,那么就等于从外界的“广阔天地”,再次回到某内海这个局促的“澡盆”中,这恐怕是相当尴尬的一件事情。第二个尴尬,



则是库舰如果真正参战,那么极有可能会成为服役期间,全球第一艘轰炸自己诞生的船厂和码头的航母。因为本次的所谓海战,就是打击某封闭内海西北角的两大港口和配套的设施,其中又以对一个叫做尼古拉耶夫的港口城市的打击最为集中;而不少人都知道库舰本身和其姊妹舰都诞生于这个港口城市的沿海大型船台上。一艘航母放飞舰载机出击,彻底炸毁了建造这艘航母的生产设施?这故事怎么听怎么别扭!第三大尴尬,就是以目前库舰的配套体系,真实状况大概率还不如几年前在中东的那次所谓的远航出击。当时的这艘航母一路黑烟滚滚,从北极海域开到东地中海参加所谓的实战。结果实战中连续拉断拦阻索,造成2架主力舰载机当即坠毁;而且作战过程中还没有专业的后勤补给舰,只能临时用驳船代替。


在舰载机连续损失后,只能又万里迢迢地冒着黑烟返回了北极的港口。本来规划中的亮剑之旅,变成了纯粹出洋相的过程。而在几年之后,库舰的整备状态弄不好比当年到中东的状态还要差,能用的舰载机和合适的飞行员也更少了。因此现在继续以长期维修的状态,对外宣布不宜出战,倒是完全避免了三大尴尬的集中出现!真可谓福兮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