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探客 :文在寅对华发起情感攻势,用12个字拉近关系,踩着日本解套

2017-12-14 06:56:06   

  为了能够实现成功访华,文在寅下足了功夫。12月13日,他在接见在华韩人代表时发表声情并茂的演说,对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表示哀悼,并向悲痛的人民致以慰问。不应该怀疑韩国总统的诚意,毕竟中韩两国人民都是日本扩张的受害者,对共同的苦难都感同身受,共同经历过艰难且辉煌的抗战时期,拥有相似的历史。


聪明的文在寅当然不会放过踩着日本“解套”的机会,他将这种并肩战斗的情感进行了升华,用了3个形容词:两国民众“同病相怜、荣辱与共、携手同行”,应再次心连心。不得不说,尽管知道韩国人做了很多错事,也了解韩国人的秉性,但基于共同的抗日立场,这12个字听来依然比较受用,估计也能感动很多国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悲愤的气氛中,韩国人算是又搞了日本一次。文在寅这手棋比较高明,应该是经过精心布局和设计,努力对华产生心理触动,就差说出“看来昔日战友情,放我一马”。


除此之外,文在寅的“情感攻势”还包括:在访华之前推掉所有日程安排,专心研读邻国的68页重要报告,除了做好功课之外,也表示某种特殊的尊重;赴抗战时期的陪读重庆展开“寻根之旅”,参观“韩国临时政府旧址”。
利用中韩建交25周年的契机,利用共同的情感经历,文在寅营造出融洽的氛围,但根据安排,12月14日元首会谈之后,双方将各自发表新闻公报,没有联合声明,连次一级的联合媒体公告都没有,这凸显了分歧的严重。
为此,韩方也做出了多种设想。文在寅的安全顾问郑成长提出了解决“萨德”的第三条路。他的看法是,“萨德”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主要问题出在沟通不够,信息交流存在障碍。他认为中方有担心过度的部分,因为“萨德”不是进攻性武器,只是保护驻韩美军的工具,而只要能保护驻韩美军,对北方邻国来说就起到了震慑作用,使其不敢轻易对韩国发起攻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萨德”能够起到保护韩国的作用。
郑成长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将驻韩美军控制和运营的“萨德”系统交由韩国军方指挥,韩方同时对华保证只探测北方的导弹动向,而不会探测其他邻国。“萨德”由美军还是由韩军来控制,对华来说完全不一样。虽然对韩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美韩同盟”,但文在寅依旧非常重视对华关系,希望能够拓展合作。


而美军能否转交“萨德”系统的运营权,实际与美国对韩转交“战时指挥权”密不可分。本来按照卢武铉2006年的计划,2012年驻韩美军就应该完全向韩军转交这一权利,但无论是李明博还是朴槿惠都采取了保守立场,恳求驻韩美军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文在寅上台后虽然重启这一进程,但要道2018年才能分3个阶段推进,乐观估计到2025年才能完全移交,到那时文在寅已经不是青瓦台的主人。虽然韩国军方已经要求提前到2022年完成交接,但探客认为,郑成长的建议更像是缓兵之计。即使韩国拥有所谓的“战时指挥权”,但县官不如现管,韩国对北方的所有的军事战略情报和70%的战术情报都要仰赖驻韩美军,且韩国的主力装备都由美国提供,很难想象在战时韩国敢不听美军指挥。
事实上,文在寅在受访时提到“韩方有必要换位思考,格外注意不把萨德使用到防御北方以外的地方”,固然是释放善意,却没有什么可监督性与透明性。这就像中方要全款,而韩方则坚持分期付款,还不同意立字据。
如今的情况就像一道美食:油炸冰激凌。外面看似热络,其实里面是冷的。韩国媒体也时常发出不谐之音,声称“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就将损害韩国的积极态度。”还有的分析人士认为“韩国低估了对方反对萨德的力度,也高估了本国承诺的信用度。”
对于韩国来说,从来不缺少什么“第三条路”,问题是往往走不通。5年前朴槿惠当选韩国首位女总统后,也提出了“第三条路”,既不同于原来进步主义路线,也不同于她的前任李明博的保守主义路线,而试图走出“第三条路线”,重点放在提升国家安全、改善民生、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打破大企业大集团垄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等。事实上,文在寅在竞选时的承诺与此非常相似。无论是中左还是中右,要实现的目标基本一致,剩下就是看路径,但结果已经摆在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随文在寅访华的还有韩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代表团,有300多人,而此前韩国最大规模经济代表团是156人。根据韩国央行的统计,2017年访韩中国游客同比将减少近400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2亿美元。韩方如此心急火燎,背后的隐情已经非常清楚。手握这样的好牌,自然要收获优质外交成果。韩国人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但依然扭扭捏捏。时间并不在韩国人手里,再耗一段时间,没准太极猫会更听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