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欲成全球化4.0领导者 欧洲严防死守

2016-10-28 13:50:01   

全球化进程是否开始走向倒退?自从英国意外选择退出欧盟、反对全球化的特朗普一步步逼近美国总统宝座、欧洲拒绝签署TTIP、CETA之后,这个问题就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耐人寻味的是,人们一面如临大敌地哀叹全球化进程几近停滞,又一面煞费苦心地抢夺资本流。不久前巴黎为了吸引伦敦金融城的资源,不惜以自嘲为“青蛙佬”的方式吸引逃离伦敦的资本。近日,中企频频在欧收购再度引起欧洲国家和媒体的关注。这不禁让人怀疑,“全球化已死”似乎是个伪命题。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出口10.06万亿元,下降1.6%;进口7.47万亿元,下降2.3%。图为民众从进口商品货架前经过。(图片来源:中新社)

全球化未死 只是改变了“活法”

关于“全球化停滞”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大量迹象表明,曾经“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正在遭遇艰难时刻。美国的制造业回流与能源独立使得其需求逐渐“内卷化”;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事实上已经死亡,但形形色色的区域合作,如TTP、TTIP、RCEP、CETA等,却在分割式地蓬勃发展;全球贸易失衡虽有所缓解但增长却长期萎靡,进入所谓“新平庸”状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贸易额年均增速在2009年至2016年期间已经降至只有3%,为1980年至2008年平均值的一半。截至2015年,全球贸易增速已连续四年落后于同期GDP。经合组织(OECD)报告预测,这一局面2016年仍将继续。

但与此同时,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却在不断加速。近年来,跨境投资一直保持急速上涨态度。以全球各大央行注入流动性为代表,不同地区的资金流规模日益上升。如今的外国投资资产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国际投资占GDP的比例。(图片来源:上海华尔街见闻)

将这两条消息结合着看,当前世界展现出了两大趋势,即经济“去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全球化并非成为历史,而是正处于裂变的关键期,经历着新一轮深层调整。

自从 1492 年美洲地理大发现后,全球主要经济活动区域就被逐渐联系在一起并不断加强,由此全球化便开始了: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 1.0,到英国主导的全球化 2.0,再到美国主导的全球化 3.0。未来全球化 3.0 向 4.0升级的过程虽然复杂,但趋势却难以逆转,这也就是目前全球陷于垃圾时间和胶着的 3.5 状态的原因。

抢占先机部署海外资产 中欧一攻一守

全球化4.0的孕育阶段,谁能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成为规则的主导者。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火力全开。中企收购的消息不绝于耳。据西班牙《国家报》,2015年中国在欧盟的投资金额比2014年增长了55%,流动资本大概为288亿欧元,金额是其投资美国的两倍,预计2016年中国在欧洲的总投资将超过300亿欧元。而到了2023年,中国将会取代美国成为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

量变的同时,中国资本输出也在谋求转型的质变。法国《费加罗报》注意到,在收购领域,中企不再是几年前拙劣的玩家,他们学习的速度非常快。香港裕利安宜集团(Euler Hermes)经济学家Mahamoud Islam称,“中国政府希望转变依靠廉价劳动成本的模式,寻求高质量的增长。”因此中国寻求补足自己的短板:技艺和品牌,而这两项也正是中国消费者所追求的。譬如法国的旅游业和德国的科技企业因而赢得中国投资者的青睐。

9月29日,由德国中国商会和德国基民盟经济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德经济对话于柏林的中国驻德大使官内举行。图为库卡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成员、首席营销官Wilfried Eberhardt(左二)在发言中表示,库卡在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任何一家致力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抛弃了中国,就会抛弃市场,最终被淘汰。(图片来源:中新社)

《费加罗报》称,这股收购热情显示出中国希望在全球各领域成为领头羊的雄心壮志。然而,对于中国资本的“进攻”,一些国家开始却步,考虑通过增强控制力,为中企并购设阻。此外,一些欧盟国家以维护国家安全、公共秩序或金融稳定为由,对收购案采取“行动”,试图在现有的框架制约下进行调整。

近日,有关德国政府拟对中国投资设限的消息备受关注,实质是中国资本输出与德国的应对和防御。德国方面对中国资本的“加速入侵”感到不安,可德国本身也在增加对中国的投资。德国在华直接投资已经达到400多亿美元,在华企业超过8200家。

全球化4.0的新机遇 中国能否重回世界之巅?

中国和欧洲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一攻一守背后,隐藏着全球化4.0的内在规律。世界银行在主题为“未来资本:在独立世界中的储蓄与投资”的报告中指出,第三次金融全球化的开始有可能发生在2000s早期,当时正值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全球金融系统中,庞大的资本历史上首度流入了这些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时,这种趋势更为明显,金融危机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下滑幅度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下滑幅度。未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占比也将稳步升高。

回顾前三次全球化浪潮,规则的主导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全球化红利,但维持这些规则也需要相应的实力。从历史上看,全球化的推动者最初是英、法、德,之后是美国,今后会不会由中国接棒呢?

第二个千年全球经济重心变化。(图片来源:《全球化4.0: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中国成为全球化的领头羊角色是客观使然,“以前的全球化是欧美西方国家推动的一套秩序,以后也许会有不同的规则出现,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机会。”

从客观条件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但即使是中速增长,也会在不远的将来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最大的贸易国家。中国也是近数十年来对全球化有良好经验的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不长时间里,中国的GDP增加一倍。尽管高速增长是很多因素造成的,但开放政策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也有声音指出,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想在全球谋求更大的份额,仍需完整地从投资、贸易、货币、金融、军事、地缘、治理等方面同时发展,尤其是金融体系。而作为新兴国家的中国,赶超欧美等老牌强国并非一朝一夕。

以人民币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为例,虽然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但想与欧元、美元、日元平起平坐,为时尚早。美国财政部长杰克·卢敲了一响警钟,他表示人民币被纳入SDR,到真正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间仍有漫长的距离需要跨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表示了相似观点,“人民币加入SDR与真正获得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其实不能划等号。” 他认为,人民币加入SDR相当于IMF的成员国给予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一个肯定,但官方肯定只是一方面,对于人民币真正达到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还需市场肯定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