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A机群天天拆零件凑合,那么哪些零件被拆得最频繁?

2022-04-23 00:32:02   

过去经常谈到,超级大国因为过于自负,早在2010年就彻底关闭了F22A的生产线。而超级大国军工项目由于固有的特点,只要是没有预算支持,也就是对军火巨头们已经没有实际利润可以产生的系统,包括先进战斗机生产线,一旦彻底关闭,就意味立即把生产线拆除,人员遣散模具丢光,甚至有时候连原始图纸也会一起销毁。反倒是其他大国还有可能保留部分人员或者设备,最多是封存起来以备万一需要时再重启生产。但是超级大国的军工体系却完全不是这样,只要没有资金支持,所有大项目都会彻底地失去重启的可能。在超级大国的历史上恐怕没有比登月项目和航天飞机项目更重大的科技大工程了。但是当登月项目和航天飞机项目都最终终止后,让今天的超级大国再搞一次3000吨推力的大火箭,居然基本无法完成了。



而F22A的生产线在2010年前后的关闭也是如此。到了十几年后的今天,就是拨巨资让洛马再恢复F22A的产能都已经不可能,因为原先生产F22A的工程师和熟练工人,包括专用生产模具都已经无法再配齐。通过多个超级工程项目的最终结局,就会明白超级大国很多大的军事工程,基本都是黑瞎子掰棒子,这头还没掰完,那头已经丢的差不多。在F22A的生产线彻底关闭之后,那么现存的所谓180架F22A,就必然面临一个零配件如何保障的问题,实际上所有飞机都有这类问题。要解决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就是继续维持一条生产线长期处于活跃状态,至少是半活跃状态。也就是还能定期生产一些新飞机,哪怕这种飞机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一年只能下线的七八架极小批次。只要还能正常维持有新造机下线,



那么所有这类飞机还处于服役状态的,都可以由此获得全新的零配件供应。比如J7型飞机,某方一直维持生产线到2010年以后。一个重要的目的也是为了为本国的数百架和对外出口过的类似机型提供零配件供应。实际上这条生产线提供的不少新零配件其实也被转手安装到了国外原版的部分米格21之上。因为到2000年以后,全球还能找到全新米格21和衍生型号配件的,就只有某方的这条生产线了。另外一个解决飞机维护零部件的方法,自然是拆除同型或者是同代退役飞机的部件来补充。这种方法比常年维持一套生产线成本更低更实用。因为有时候找一些老旧型号的零配件,在新飞机上未必找得到;反倒在同代老飞机上大概率会有。如此一来,即使名义上先进如F22A,却仍然不能摆脱基本的工业规律。在完全没有活跃生产线,



继续提供零配件的情况下,必然有相当部分的F22A只能作为拆卸零配件的专用飞机为其他还状况稍好,可以继续上天飞行的部分飞机作为保障的备份。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专门拆零件的备份机,哪些零件是被最频繁地拆掉当维护备件的呢?首先肯定是发动机的备件。F22A的发动机是F119,到目前为止只装备到了F22A机群。其他类型的战机都没有采用这种发动机。随着F22A的早早停产,那么F119发动机其实也跟着停产了。这也导致F119发动机的总产量还不到500台。在所有航发中算是稀缺品种。而飞机发动机是飞机上最重要的动部件,只要飞行就会消耗机械寿命。因此需要定期的中修和大修。虽然F119发动机号称寿命很长,翻新间隔在3000小时以上,但是F22A服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发动机必然需要定期维护和返修,


而期间叶片、涡轮各种轴承和密封件,都是需要定期更换和翻新的。因此从零件供应机上拆零部件,第一项就是从有限的发动机储备上动手。第二大项需要提供的零部件,则主要是飞机上油路、液压、气路上的密封耗材。飞机上的密封性零件远远多于汽车和其他机械车辆。而密封耗材的使用寿命大多数低于一般的金属零件,因此需要定期更换;这个只能找不能飞的F22A去拆了。第三大项,则是F22A上的电子系统。这个世界上翻新和换代最快的,莫过于电子产品。可以说几乎一年就可以换一代。虽然军用电子零部件包括专用芯片的换代速度没有民用电子产品换代那么快,但是20多年下来,F22A上采用的过时的芯片,恐怕到华强北都淘不到了;基本都成古董了。因此也只能从飞不起来的同批F22A去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