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火箭攻关海上发射技术:一旦成功,整个海洋都是我们的发射场

2019-02-03 09:07:29   

长征火箭攻关海上发射技术:
一旦成功,整个海洋都是我们的发射场
利刃曲光
对于我国的航天事业而言,刚刚过去的2018年绝对是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因为在这短短的365天中,中国航天凭借着素有"金牌火箭"美誉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全年总计38次的发射任务,以及100%的发射成功率,力压美俄等传统航天火箭强国,首次登顶全球年度火箭发射次数第一名的宝座。
更重要的是,在2017年下半年长征5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的阴影还未退散的巨大压力下,面对如此繁重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还能向国人交出这么一份完美的答卷,可以说是充分体现出了长征系列这个"金牌火箭"之名的含金量。


(2018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创下了38次发射全部成功的傲人成绩)
尽管2018年的发射任务已经全部完美收官,但在新的一年里,等待着中国航天人的却依旧是探索星辰大海之路上的重重挑战。据媒体报道,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新闻发布会上,官方除了对过去一年的航天活动进行盘点以外,还对本年度的火箭发射任务进行了展望。
这当中,除了介绍了长征5号、嫦娥5号以及北斗3号等重点任务在2019年度的发射计划外,官方还首次宣布将于年内进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首次海上发射,整个任务包括火箭的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和海洋飞行试验两个部分。


(我国将于2019年进行首次长征火箭的海上火箭发射试验)
据悉,此次海上火箭发射任务将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负责进行,该型号自2015年9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发射以来,已经实现连续六次高精度入轨、连续六次箭上质量零问题、连续六次准时发射,累计共将2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第一款固体燃料火箭型号,长征11号火箭全长20.8米,箭体直径越2米,起飞推力120吨。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之所以选择这款型号,也与其采用的是固体火箭技术有着很大关系。毕竟在海上发射的条件下,固体火箭不需要临时加注的优势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长征11号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第一款采用固体燃料的型号)
所谓海上火箭发射,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在海上兴建固定或移动火箭发射平台的方式,为运载火箭提供可以在海上进行发射的条件。相比传统的陆上发射场,远离陆地的海上发射平台对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基本不会产生干扰,因此具备了极好的安全性。
同时,这当中的移动式海上火箭发射平台,由于具备了海上航行和可移动的能力,因此可以根据卫星运行轨道的要求选择运载火箭的最佳发射位置(如自转速度最快的赤道地区)。这也意味着,这种极具灵活性的发射方式,可以有效的节省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所需的燃料。


(相比传统的陆地发射场,海上发射平台具备了更多的优势)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将在今年进行的长征11号运载火箭的海上发射任务,也将采用移动式火箭发射平台的模式。其发射平台由一艘万吨级货轮改造而来,具备有五级海况下的运输能力和三级海况下的发射能力。
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挪威四国联合创办的海上发射公司所使用的"天顶"系列运载火箭相比,采用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的长征11号,在运送到发射平台之前就能完成燃料添加和箭星封装工作,火箭可像核潜艇装载弹道导弹那样从码头直接转移到发射平台,因此其发射准备工作更为便捷。


(美俄乌挪四国联合创办的海上发射公司使用的"天顶"运载火箭)
尽管在起飞重量达47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超过5吨的"天顶3-SL"面前,我们的长征11号运载火箭还是显得有些"小巧",但这并不意味着由长征11号负责的首次海上发射任务毫无意义。
恰恰相反,若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海上发射技术可以借由长征11号实现突破,那么这毫无疑问将为我国将来更大运载能力的火箭实现海上发射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待到那时,在移动式海上发射平台与大推力火箭的支持下,地球上海洋的每个角落都将成为我们的绝佳发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