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艘国产航母有没有“海试”?一个争议让军迷分成两派

2018-05-01 07:35:51   

海军节期间,正值新一艘国产航母建造完工。各路专家与军迷都预测航母将于海军节当天出发进行航行试验,但之后的事实是没有出海。于是,一腔激情没有得到满足的广大军迷转投另一战场,那就是“试航”的正名之战!


在媒体、网络等等平台上,“试航”与“海试”频繁出现,在央视做客的军事嘉宾对于这两个词语的应用也不是一边倒,而是有的用“试航”,有的用“海试”。当然,这两个词背后的所包含的意思,大家都明白是相同的。但是,对于用哪个词,大家的意见可以说争锋相对。
支持使用“试航”一词的,大多都是经过严谨军事理论学习的资深军迷以及专门从事军事理论研究的人,这部分人对于军事知识的掌握可以说非常精通与谨慎,因此,他们的观点认为,词语不可乱用,应该延续词语的正规用法。这种观点反映到网络上就出现以下几种声音:“我翻遍所有的正规资料里,没有查到海试一词,只有航行试验一词,海试是错误的”、“所谓的“海试”就是直接照搬国外网站上的“SEA TRIAL”的直译,是个舶来品”、“权威的杂志,如三大知识、现代舰船都没有出现过“海试”一词”、“连民船试航都不用海试一词”等等。


支持使用“海试”一词的,大多数为普通的军迷,接触军事不久或者对于军事知识仅仅是喜欢而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军迷,还有一些军事专家。这部分人认为海试这个词指意明确,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推广。这类型意见反映在网络上就是:“百度词条关于海试有定义:海试,读音 hǎi shì,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新建船只出海进行科学试验的简称。”、“试航一词不好,不明确,试航在哪里试验?湖里?合理?江里?海试没有错,就是海洋里试验的意思”、“央视专家都这么用,肯定没问题”等等。但是,“海试”派立刻遭到了“试航”派的围攻,反驳观点大致为:“百度词条算个鬼,比得上三大知识?”、“央视的专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专家军事素养差,不足取信”等等。
当然,还有“中间派”,认为,叫什么都无所谓,反正都是那个意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军事词汇就可以引发一场不小的辩论,可见,当下军事文化发展迅速的形势下,这类型问题,不得不被我们重视。其实,命名之争的背后,隐藏着话语权之争。


“话语权”之争,主要是集中在两派人之间,一派是由资深军迷与资深军迷支持的军事专家组成,他们象征着军事知识的规范与严谨,可以说是“权威派”,另一派由普通军迷与军事知识欠严谨的军事专家组成,这部分军事专家往往用词幽默,因此深受民间喜爱,因此我们称之为“民间派”。两派的话语权之争像极了“正史”与“野史”之争,正史的生命力在于严谨,野史的生命力在于亲民。两派可以说势均力敌,很多时候,可以说“民间派”的势头要远远大于“权威派”,这主要是由于“权威派”的理论过于晦涩难懂,以至于大众避而远之,反倒不如“民间派”接地气。但是,民间派的不严谨、偏慢会对公众造成误导。其实,“海试”还是“试航”并不是“权威派”抨击的重点,他们是担心这种不严谨的风气会蔓延到军事知识的其他领域,比如基本概念、军事历史、技术等等。也因此,才会有“话语权”之争。由于本人从事的是科研工作,因此赞同“权威派”的观点,仅供参考。本人认为,专家的民间幽默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严谨态度上,这样才能更有生命力,经得起琢磨,对得起学者的身份。我们看到,艺术作品的生命张力一定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完全脱离军事知识的发挥,长期看来,有害而无益。对于“权威派”,也要开放自己的态度,正视自身的缺点,汲取民间智慧,才能让正统严谨的军事知识普及到大众。作为一名“权威派”的人,不应该只是纠正错误,应该知道自身具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要有使命担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掌握知识”与“教授知识”是两个概念,要重视方式方法。(利刃/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