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迷踪|平壤!平壤!

2018-10-14 15:08:00   

|

王晓笛

作为首善之都,平壤一直是世人了解朝鲜的主要窗口,也代表了朝鲜人对现代化理解的极致。
平壤字如其意,就是平摊的土壤。现在的平壤市,以贯穿平壤大同江上的玉流桥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直观感受讲,西部发达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更多,新闻当中常出现的未来科学家大道,也是在西边,那里已经算是平壤最前卫、最具代表性的地段了。



交通
平壤常住人口三百万,但街道上颇为冷清,上下班的时候会热闹一点,部分路段甚至还有堵车的情况。当然,在朝鲜私人是不可以购买汽车的,有限的私人汽车,是国家作为礼物,奖励给杰出人士的。朝鲜路上中国车较多,出租车以比亚迪为主,军用卡车以长方形鼻子的那款解放为主,我们乘坐的大巴则是金龙。
之前看一些帖子,已经提及朝鲜游出租车的情况,现实当中看到,还是颇为感触。而且这些出租车并不是摆设,而是真的有朝鲜人在坐。



大部分的朝鲜人还是选择公交出行。朝鲜地铁比较常用,两条线路,几十年前的老技术,噪音颇大,运动起来,车厢内听不见相互说话。上次有这样的体验还是在莫斯科,不过莫斯科地铁也逐渐在淘汰旧车,改用封闭更好的新车。



公车以电车为主,有轨和无轨的都可以见到,很少见到不需要缆线的,反映了朝鲜交通密度不高的现状。每每经过公交车站,总会见到朝鲜人排起长龙,无论是否处在市中心都是如此。虽然导游嘴上说公车5-10分钟就有一班,但车站那样的阵仗,和几乎每一班公车都被塞满的情景,只能让人理解为平壤市内公交系统运力不足。
朝鲜的路面并不是很好,年久失修,并不平整,160公里的路程,可以开上三个小时。如果坐在车尾,基本就是起飞的节奏。我们1号团,有一家意大利人,大儿子从妙香山回来后,在接下来的几天就基本废在厕所里。平壤市内的情况会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除了少部分主干道外,一样都是跌跌撞撞,不过好在市内开不快,刺激程度不比郊外。
商业
从外部看上去,平壤映衬了计划经济的要求,看不出商业活动的热闹景象,但有限的商业活动还是存在的。街头会有国营的铁皮屋子小卖部,会摆满琳琅满目的商品贩售。因为不存在商业竞争关系,甚至出现几家铁皮屋共生在一片社区的情况,而他们卖的东西相差无几。
当然,外国人是不允许在这些商店里买东西,需要去一些有涉外资格的商店,亦或者景区的商店。在旅途过程中,在外国人可能会聚集的地方,也会有一些摊贩,饮料零食什么的并不会很贵,但品质自然不能和国内相比。人民币畅通无阻,摊贩会提前算好价钱告诉你,有时候怕他们零钱不多,会告诉他们不用找零,权当小费,但通常都会被硬塞回来,有一种久违的实诚劲。



市内涉外餐厅通常会和商店连在一起,因为货品比较丰富,也会有平壤当地人过来买东西,但总体上还是以外国人居多。商店里有朝鲜自产商品,烟酒、人参什么的,但亦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从外国进口,再售给外国人。我自己买过新加坡的草莓牛奶,一位可怜的老大爷居然买到了浙江产的衣服......更搞笑的是,有人在地摊买了“朝鲜香蕉”要体验一下,但......北方种得了香蕉吗......亲
生活
芭芭拉·德米克曾写过一部书:《我们最幸福》,勾勒了一群被现代化遗忘,却又对自己生活十分满意的朝鲜社会生态。我所接触到的情况也是如此,老人家会悠闲地坐在公共椅子上抽烟聊天,孩子们会在小公园里玩耍......人们脸上洋溢着微笑,少有愁云惨淡。



在朝鲜,公共服务基本免费,看病、教育不收一分钱。房子是在结婚后以家庭为单位,由国家统一分配,大家居住条件都差不多,也不存在什么严重的阶级分化。一位团友就此还问了导游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离婚,房子归谁?搞得导游十分尴尬,只能以朝鲜离婚率不高搪塞过去。
但我想,这样的国家福利,也只能在平壤能得到保障。
穿着方面,男人们衣裳较为单调,黑色的人民装比较常见,他们一般都是有正式工作的。大学生会统一穿像西服一样的制服。所以,从衣服的款式,大概也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女生就比较难猜,因为款式比男人多样一些,但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共性。朝鲜女性对高跟、黑丝、职业装情有独钟,说是款式多样,也只是颜色不同而已。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了学生,校服、黑丝和高跟......对宅男而言,朝鲜不可不来。



其他
1.每天行程必经过一条在修的大桥,因为是人民军在修,所以不能拍照。他们一天二十四小时守在那里,完全仰仗人力在赶工。团里一位上海阿姨向导游感叹为什么不用机器,导游回答什么已经忘记。但是第二天经过这里,桥上出现了一部老旧的车载打桩机,导游还特意提醒阿姨去看。这一夜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但一些猜想可定合情合理。
2.朝鲜杂技很精彩,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但我更喜欢叫朝鲜大马戏,200块人民币,在平壤可以欣赏到


3.去朝鲜玩耍需要携带现金,但在机场,却看到一台还未使用的ATM,某种程度说明了朝鲜和国际接轨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