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放弃研制 ,如今中国突然公开表明已进入实战阶段
2016-10-31 16:20:44
珠海航展上出现了这样高大炮塔,最初的消息以为是35毫米转膛炮。但现在官方已经给出了展牌,万万没想到是CS/AA5型40毫米埋头弹多功能突击炮武器系统。埋头弹也称嵌入式弹药或套筒式弹药,它与常规炮弹的区别是:常规炮弹的弹体呈流线形,弹丸装在发射药筒的前端,弹丸尾部与药筒口部相连接,而埋头弹的弹体呈圈柱形(如同易拉罐形状);弹丸埋在药简内部,其后部及周圈装填发射药。
埋头弹药的发射,一般采用两级点火。当底火被击发时,辅助发射药燃烧,将弹丸推离药筒,推入炮膛;一旦弹丸脱离药筒,辅助发射药火焰立即引燃主装药,火药气体膨胀做功,推动弹丸高速飞离炮管。此外,药简内前端装有活性防蚀剂,在火药气体作用下熔化,可在炮膛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达到保护炮管、延长炮管寿命的目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空军为使机载火炮系统或机枪减轻重量、减小体积,首次提出了埋头弹药的概念。80年代,美陆军为了提高步兵战车的火力,开始探索射程更远,穿甲力更强,杀伤力更大的车载自动炮。经过对30~50毫米各种口径火炮及其弹药效能的综合分析,提出了45毫米脱壳穿甲弹研究计划,进一步推动了埋头弹技术的发展,虽然美国在埋头弹药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但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预算经费等原因,美军的埋头弹药计划便偃旗息鼓了。
然而面对美国在埋头弹药研究的停滞, 1994年10月17日由英国皇家军械公司和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联合组建的CTAI公司正式宣告成立。因美国丧失热情而近乎悄无声息的埋头弹药火炮系统的研究舞台再一次拉开了帷幕。并确定了欧洲在此火炮及弹药技术领域里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新材料和复合装甲的广泛应用,装甲的抗毁伤能力日趋增强。因此,无论是现役武器的更新换代,还是新研制的装甲车辆,都有增强火力的迫切愿望。增强火力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增大火炮系统的口径。然而,采用传统方法口径的增大必然带来火炮总体尺寸增大,而这恰好是装甲车辆的炮塔空间所不能允许的。埋头弹火炮系统正好为解决这种相互矛盾的需要提供了出路,能在现有炮塔尺寸不变的前提下换装口径较大的火炮弹药系统。对中小口径自动火炮而言,埋头弹使全弹长交短,这样可以缩短供输弹循环时间,因而可以提高发射速度。
这次珠海航展公开展示表明中国埋头弹已经进入了实战装备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弹药类型除了杀爆,还有右边的穿甲,中间的也是可以兼顾防空的可编程弹。这种弹药的研究成功将是中国武器的一次变革,是战车炮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