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基本见不到152毫米自行大炮被击毁的情况?

2022-03-26 22:34:48   

因为有大量的先进反坦克导弹加入战场,总数可能已经超过了5000枚,而后续的此类装备还在源源不断地到达,因此最终超过1万枚也不奇怪。战场上坦克再多,也不可能多过反坦克导弹的总数。因此主战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条件严重恶劣化,已经有接近或者超过1000辆坦克被击毁、废弃或者被俘虏是基本符合事实的现状。不过有一点比较奇怪,这就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门大口径自行火炮被击毁的图片出来。参战双方都不具备北约标准的155口径的自行大炮装备;而防守的一方似乎也很少有这类大炮。但是另外一方是显然装备有152毫米口径的自行大炮,并且已经有在战区机动的情况。意味着相当数量的152毫米口径的自行大炮。很明确的已经出现在了实战环境中,但是为何并没有一个可信的被击毁记录呢?



第一个原因,在于152口径的自行大炮,出现在战场上的数量本来就不多。具体多少恐怕除了参战方自家,别人都不好统计。毕竟战场范围很大,自行大炮也会随着战线的移动时刻运动中,并且会做一些在战场上的临时伪装,因此即使有卫星和高空无人机的侦察图片,也不太可能随时定位战场上所有的152大炮的位置和数量。当然,既然参战的一方,已经把全部主力部队的80%以上都已经投入了了战场。那么根据平时其陆军中编制的152自行大炮的总数量,来大致的估算一下可能有多少此类装备已经被投入实战还是大体可行的。其实参战一方,其编制下的一共35万陆军,加起来一共也不会超过300门152毫米自行大炮处于现役状态。能够实际投入战场的,总数很可能在240门以下。一共装备才不到300门?



这与当年庞大的钢铁洪流拥有上万门大炮的印象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其实早年400万人的钢铁洪流,拥有上万门大口径火炮,主要是牵引火炮和122火箭炮,而152毫米自行大炮,属于上世纪末才开始列装的新装备。因此总数并不多。就算是北约标准的155毫米自行大炮。在全球主要的陆军大国中的实际装备数量也都不算多。比如超级大国陆军,全部155毫米的M109系列自行大炮的装备总数,也不过六七百门的样子。而当今谁家的陆军拥有100门以上的155毫米自行大炮装备,在全球都已经可以进入前10名的位置。而如果具备900到1000门以上的155毫米自行大炮,那就是妥妥的世界前2名。因此明白了超级大国陆军一共也只有600门稍多的155自行大炮。也就明白了参战一方已经有200多门152自行大炮投入实战。已经算是投入了本国炮兵的绝对主力。

图片



但是200多门自行大炮的参战数量,对比2000多辆主战坦克和上万门各式各样的装甲车的参战规模,显然总数要少一个数量级还多;而且200多门这类大炮被分散在绵延数千公里的战场上,就更加显得稀稀拉拉了。可以说在战场上出现的总数本来就不多,导致作战中被击毁的概率从一开始就不高。152自行火炮不容易被击毁的第二个原因,在于这类火炮,都是作为远程火力压制和反对方的远程炮兵而存在。也就是作为集团军级火力的基本单元,最低也只能临时下放到主力师的来提供火力支援。这就导致152自行火炮集群,是作为军以上核心火力,常年受到其他作战单位的外围保护。对手一般很难接近,敌我直接遭遇的概率本来就很低。不论是155口径还是152口径的自行大炮。基本射程都在35公里左右,


而最大射程可以高达40公里以上。因此自行大炮群,只需要在双方交火线之后大约20到30公里的位置,机动部署即可随时打击对手的一线和纵深目标。相反,大部分主战坦克的炮弹实战打击距离基本不超过3000米,因此必须突前部署;3000米也恰恰是各种反坦克导弹最理想的打击距离。这就造成主战坦克和反坦克导弹大范围的短兵相接。主战坦克自然损失数量很大。而152炮群却基本在直接战线的20公里之外配置。目前的参战对手基本没有大量的空中力量和同类的重炮群对其进行直接打击。大部分无人机的作战距离也不超过15公里。这就导致152自行火炮群的战场生存条件比大部分主战坦克好N倍,至今不见损失也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