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我们的真正价值在于,他是一面镜子

2016-06-11 12:55:11   

为什么要谈论印度?
因为印度有着和我们相似的起点,却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和我们一样,印度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一段漫长的殖民史,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1949年,印度的各种数据完爆中国,我们只有羡慕的份。

举个例子:
1949年
化肥产量 印度2万吨 中国0.6万吨
水泥产量 印度214万吨 中国66万吨
黄金产量 印度5.1吨 中国0.6吨
硫酸产量 印度10.1万吨 中国4万吨
绵纱产量 印度61.5万吨 中国32.7万吨
糖产量 印度118万吨 中国20万吨
铁路里程 印度54754公里 中国21800公里
产业工人 印度600万人 中国120万人
在校大学生 印度36万人 中国19.1万人

70年后的今天,印度给我们的印象,恐怕只有62年尼赫鲁引军“北伐”中国,被打得满地找牙;只有贫民窟中绝望的人民;只有“强jian之都”的“美称”。“龙象之争”,印度输的一败涂地。

其实,1947年独立伊始,印度就埋下了大溃败的种子。

独立之前,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扶植了柴明达尔地主等代理人。柴明达尔地主寄生于社会肌理之上,唯洋大人之命是听,对农业生产毫不关心,对农民敲骨吸髓。英国人退出印度半岛后,印度进行了土地改革,柴明达尔制随之瓦解。但是,当时主持改革的国大党,本身就是大地主、大财阀的俱乐部,不可能真正地拿自己开刀。于是,印度不得不在与豪强的博弈中一次又一次地做出退让。

截至1971年,81.9%的土地依然掌握在大地主的手中。广大农民的贫困化程度不但没有减轻,反而长期保留了下来。印度经济学家鲁达尔·达特在他的《印度经济》一书中发出了这样的哀叹:

土地改革计划开始具有雷鸣般的热情,但是,这个热情的活力很快就消失了,土地改革的执行变成了没精打采的事情。

地主豪强们截留了社会生产中的大部分利润,其触角又向各行各业不断延伸。结果是富者愈富,穷者恒穷。

印度每年粮食产量人均不到200公斤,近年来更是下降到 180公斤,比号称“饥荒”的朝鲜还要少一大截(人均 210 公斤左右),而印度的大米出口量却年年居于世界第一!很显然,相比于“贱民”的死活,商业上的利润对于大财主们来说更有诱惑力。

地主财阀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贫民却在绝望中或自杀,或病饿而死。从1995年到2014年,印度共有29万农民自杀,平均每30分钟就有一人自杀,其中90%的农民身负重债!世界银行曾经有一份报告这样写道:

印度儿童营养不良的人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二,47%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每年有210万的儿童在5岁前就夭折了,大多数是死于可预防的疾病,诸如腹泻、伤寒、疟疾、麻疹、肺炎。每天就有1000名儿童因腹泻而死。


▲德瓦拉-杰瓦哈里贫民窟,一直饱受营养不良折磨的梅哈拉,因重度肺炎离开人世。

腐朽贪婪的食利阶层不合理地占有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需要一套话语术论证自己的合法性,让水深火热的民众打消当陈胜吴广的念头。印度的传统宗教就起了这样的作用。几千年来,印度教鼓吹种姓制度,人的地位是天定的,不得违抗,印度民众对此深信不疑。

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 有如下“圣训”:

做你份内的事,即使你的工作低贱;不做别人份内的事,即使别人的工作很高尚。为你的职守而死即是生;为别人的职守而生即是死。

这种赤裸裸的为阶层固化做辩护的粗鄙之语让高种姓的地主豪强觉得很受用。可以说地主豪强是印度独立以来种姓制度废而不死的经济基础。高种姓的地主豪强成了种姓制度的唯一受益者。2008年,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同在2008年,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地方政府没有提供任何救助,灾民大量死于水灾之中。


▲图为印度的“贱民”。2014年10月,15岁的赛·拉姆(属“贱民”阶层),在比哈尔邦罗塔斯地区放牛期间误入一片属于高等种姓的土地,遭到殴打,随后被点燃烧死。

传统宗教是印度社会的护身符,而西方主流姿势分子的陈词滥调则是印度精英的指南针。印度对西方理论与模式亦步亦趋。这赢得了西方世界的欢心。印度被西方舆论场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第三世界发展的样板。

但是,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在《不确定的荣耀》一书中揭示这些赞誉之词的另一面,从1991年开始,印度就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实际上是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倡导的“政府最小化”照单全收。他们把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改由市场提供。

最终导致政府印度在电力、城市供水、公共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毫无作为!印度的青年识字率仍低于80%,是唯一没有普及儿童免疫接种的国家,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还要低!在2009年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印度在参评的74个国家或经济体中排名垫底!更让阿玛蒂亚·森感到悲哀的是,代表印度参评的学校、学生,已经是这个国家的第一流水平(印度是英语国家,本应获得起点优势)。可以说,印度已经被西方经济学家们“忽悠瘸了”。

殖民者走了,种姓制度废了,但是印度依然身负枷锁,举步维艰。他们可以把命运交给地主豪强,可以把命运交给宗教神祇,可以把命运交给对印度国情一无所知的西方经济学家,就是不敢把命运交回到自己的手里!这里有传统宗教的声音,有地主豪强的声音,有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声音,唯独没有占国民大多数的基层民众的声音!在极度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与充满欺骗性的社会制度下,印度俨然是一个“南亚病夫”!

客观地描述“龙象之争”,很多人是拒绝的,包括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印度有民·主优势,有宗教信仰,有贵族精神,超越中国只是时间问题。“龙象之争”好比龟兔赛跑,印度龟虽然爬得慢,但终有一天要赢过中国兔。

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依样画葫芦,拿些发达国家的皮囊就能装点门面的。很难想象一个“一亿人口,十亿牲口”的国家能有什么竞争力?如果印度的“十亿牲口”无法从贫困、压迫与愚民术中解放出来,印度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大国!

我们曾经用不断的流血牺牲,不断的抗争,不断的试错,摧毁阻碍社会发展的桎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GM、北伐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WG和改开,都是我们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上演的一幕幕悲喜剧!

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鲁迅

然而印度,什么都没做过,积弊难除,拿什么和中国比?!

当然,和印度争一日之长短是毫无意义的。印度对我们的真正价值在于,他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夹带私货的妖孽,也照出了一个国家盛衰的根由,它告诉我们:哪些路我们走对了,哪些路我们走不通!

最后的话:

其实印度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写,如果有机会多和大家多侃侃。写这篇文章不是要去嘲讽印度,而是想说明我们不能像印度那样给自己戴个“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大高帽,然后心安理得地破罐子破摔。现在我们也偶尔有一些印度化的迹象,也有很多知·识分子在鼓吹印度的发展模式,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本文的末尾,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印度的《无法避免的战争》。这部片没有帅哥美女,但是很有深度,触及印度社会的痛点。


这部电影大概的内容是:财阀地主对印度农民苛敛诛求。忍无可忍的农民组成了激进的纳萨尔组织,进行“工农武装割据”,让印度当局头疼不已。安迪警官奉命“剿匪”,将好友卡比尔送入敌营当卧底。然而,当卡比尔亲身体会到农村的贫穷落后,亲眼目睹农民所受的压迫后,开始理解这帮激进派的诉求,并和他们并肩作战……

这部片会给你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印度现在所经历的,恰恰是我们在49年以前所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