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青萍:两极争夺战 中国须着鞭
2016-03-15 09:01:25
已经过去的这个冬季格外寒冷,从中国多地大雪寒潮,一直到美国怪兽级大雪在北美大陆的肆虐。但寒冷的气候早已掩盖不住北极争夺各方的腾腾火气,而随着春天的到来,千里冰封的两极地区争夺战能否“未雨绸缪”,也在大国和域内国家之间继续展开,作为北极永久观察员国和“利益攸关方”,中国不应落后。
2016年,中国国家海洋局将推进“雪龙探极”、“蛟龙探海”重大工程建设,确保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进“雪龙探极”科考工程,国家海洋局计划于2016年组建南极航空队,初步构成极地区域的 “陆—海—空”观测平台。建立适用于极地环境的空间、遥感、冰雪和海洋探测技术及装备支撑体系,建立长期、系统和网络化的极地综合观测与应用服务系统,建设蛟龙号等国家大型深潜装备应用共享平台和深海空间站,国家海洋局还将组织完成第七次北极科考,力争开展首次中俄联合北冰洋考察。
北极圈内各国已划定边界示意图(含争议区)
2月28号,俄国副总理罗戈津在联邦委员会发言说,为展示北方航道的优势与可靠性,俄方计划与中国官方在北极地区举行一次工作会议,因为要想“开发这条航道并保持货运量,合作伙伴必须是中国这样的国家”。——(而中国要想参与北极事务,只有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一、北极争夺战
2013年,中国终于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就在这个夏天,北极航道首次出现了中国货轮:大连-鹿特丹的首航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虽然是俄国破冰船在护航。
北极的主权、资源、航道始终是各国相争的三大主要原因。八国在主权问题上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作为北极和南极是地球上仅剩的净土,还有着未开发的大量资源,可是以前有着厚厚的冰盖覆盖且开发成本太高,周边国虽有争吵但相安无事。近年来情况就不同了,各国对于资源的渴求、气候变暖使两极的冰盖开始融化,商业化开发有了可能。而最后一点,航道的控制另具战略安全的意义。
中国北极黄河站夜景(新奥尔松基地局部)
目前相对南极,北极资源与航道主导权的争夺更加紧迫,但地盘早已被八国瓜分完毕,(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俄国)中国只是在07年在挪威建立了北极黄河站,在冰岛的努力却被西方搅局。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直接在北极深海中由潜艇放下了自己的国旗,并宣布拥有北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区域的主权。
俄国这插旗不要紧,接下来应者景从。此举引发北极周边国家连锁反应,除了不承认俄罗斯的主权要求外,各国如美、加等国加紧准备北极考察并加强军力部署以宣示权利。加拿大是第一个“吃螃蟹者”,早就对北极提出主权要求,并通过领导人巡游北极、增加军费等措施预先“维权”;甚至在这里高调连续举行三军联合军事演习。
加国高调圈地,其他各国也不甘落后,因为跑马圈地的意图除了经济专属区外,大陆架资源的开发、建立港口开山赚取买路钱是另一个要紧处。比如前文说道俄国拉中国建立“北极航道”的意图中,就有这个考虑。但北极航道路线相较苏伊士、巴拿马运河虽有里程缩短的优势,但是过境费与破冰船的护航费算下来,现在基本没优势。
对中国而言,最短距离不一定是最高效、最经济的,传统南方航道和“海上丝路”项目的深耕目前可能更有优势,而北极航道前期经过两次“探路”,已经有了综合性评估,现在看来,可以预先抢位、未雨绸缪,等待尘埃落地后酌情而定,北极沿岸国的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是个前提,但作为北极地区之外的国家,除了积极参与北极能源的开发项目外,还应要求北极各国承认中国“北方航道中立水域地位国家”的诉求。因为北极海域的安全通航权是全体地球人的,绝不是某一国“私属牧场”。
那么北极地区的科考对中国有何另外意义?
北极的主权、资源、航道是各国相争的主要原因,如火如荼的竞争愈演愈烈,连俄国大报甚至声称“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在北极爆发”。
北极区域是我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北极气候的变化对中国冬季风系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产生的影响也极为严重:冬季的雪灾等自然灾害都源自北极冷空气,来自北极的寒流经过中国三北地区的三条路径进入境内,经常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极地冷空气与热带热空气的交流,还是我国春季发生沙尘暴、夏季发生洪涝、甚至梅雨等气候灾害的直接原因。
二、南极热度渐高
再看南极。英国人反应很快,北极不容易争夺,它居然跑到与自己半毛钱不相干的南极去宣示主权:2007年,提出自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床主权要求。又引起了南美各国及澳洲的针对性反应。现在,包括美中俄澳等也已经联手在南极建站科考。其中中国有四个,即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以及新建的泰山站。
美国人胃口永远最大。目前在南极的特别管理区实际控制区域达48000平方公里,还参与了多国的共同科考区。唯一例外的,是在拉斯曼丘陵区没他的份。那是中俄澳三国(印度也算一个)的管理区,面积252平方公里。
印度之所以能参与这个“机会”,是因为07年自己“东道主”的身份和奇葩表现。当时美国在新德里会议上提出四万多面积要求,中俄澳处于制衡也提出了拉斯曼丘陵区域要求,印度想揩油但没借口,于是脑洞大开提出:“在1.3亿年前印度和南极洲是一体的,而当时拉斯曼丘陵与印度相连”......这个“自古以来”的理由之强大,令所有人拜服。
根据1959年12月签定的《南极条约》规定:2009年12月该条约失效,南极正式成为无主之地,在没有新条约约束的情况下,谁都可以占有这片土地,只要你有这个能力。目前南极条约虽然在09年失效,但插旗占地盘的行动从来没停止。在“科考”的掩护下,各方有七个特别管理区正在行动中。
三、两极的战略意义
北极目前的争夺主要体现在对石油资源和北极航道的控制与争夺。其交通和战略地位的提高以后还将导致各国争端不断升级。
除了环境气象监测对各国的重要性之外,军事意义极为重大。二战之后,美国人最早意识到北极的战略重要。1949年开始建设从阿拉斯加到冰岛的军事工事,还在冰山上建立浮动间谍站。2009年美国出台了北极战略计划,新世纪之交的美国北极战略,在智库层面有“两极一轨”的建议,即“南北两极的战略制高点与赤道海洋的环球常态存在”。概念。对于这方面,可以持续关注。
前苏联也不甘落后,除了建立北极防线,核潜就部署在这个冰下海域,其战略安全意义相当于南海之于中国。俄国继承了前苏联的衣钵,甚至“更上一层楼”:同样在2009年,俄国出台了【北极战略规划】并开始依托军事保障进入实施,此前两年,即截至2014年底,俄国已在长达6200公里的全部北极边境部署了军事力量。并已在北极建成首个“模块式军事城”,下步还将建立“北极军事城”,俄国还计划未来部署更多军事力量,包括让北极机场可以降落图-160和图-95战略轰炸机——这些都说明,美俄作为大国,对于北极的战略认识远远走在了各国前面。
军事化的“模块城”——现代烽火台
其他的国家也在积极准备中。当然是要有实力的大国、其他本地区小国以后可能被边缘化,因为弱国从来都是没有利益保障的,抗议在没有实力支撑下则没有任何意义。要想保障部分利益就只能与其他大国合作了。譬如在北极,中国在挪威的长城站建筑面积达到4000多平米,建筑有25座之多,设施相对完善。也就是说,小国可以用一部分自己的权利换取其他的利益,这总比什么也得不到要好得多。
现在的北极、南极正在成为大国的新战场。
中国的极地研究起步较晚,位于上海的极地研究中心1989年才成立,占地三万多平米,相对而言,中国极地战略研究则更晚,大约在2009年筹备建立极地战略研究室,时至今日,有关极地战略的纲要与研究成果几乎没有。.....
两极的重要性是大国参与博弈的内在动力。中国虽参与较晚,但也开始起步追赶,这也是涉及国家海洋战略、海洋经济的长远战略考虑。其中一个短板就在于破冰船的缺失,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相对美俄的落后、也在于基本投入的不足,例如仅有的一艘雪龙号破冰船,还是90年达从乌克兰买来的二手货,而破冰船的巨大的核动力技术需求也同样等待着中国科技人员的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