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发普通大口径炮弹的实战作用不如1万发海马斯!

2022-11-25 00:27:58   

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冲突已经持续了9个多月,目前看来维持一年以上绝对不是大问题;甚至有人预测说战事至少要持续3年,一定要把冲突双方甚至包括其一方背后的武器弹药的长期提供方彻底耗干榨净,实在是打不下去了,才有最终消停的可能。这种预测从长远看还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的。因为9个月下来,双方加起来发射的中大口径炮弹就已经超过了1600万发,发射的各种带有制导的导弹、无人机、巡飞弹、精确制导火箭弹也已经有5万枚以上。这里面,其中一方发射的炮弹超过1100万发,而另外一方也有500万发。而1000万发大口径炮弹的库存,已经属于世界军事大国的家底级别。实际上也确实接近打光了家底。最近一个月来,对部分导弹与无人机残骸的拆解可知,很多是,



刚刚生产了不到1周就被投入了实战。而另外一方的发射出去500万发大口径炮弹,其中有200万发是过去30年存留的家底,而另外300万发完全是靠外部的“支援”。其中仅仅超级大国一家就输入了200万发的155口径的北约标准榴弹,把超级大国的炮弹库存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双方消耗的中大口径炮弹总数是1100万对500万的比例,也就是2.2比1。但是9个月下来,在不同的阶段,双方的火力密度对比并不是一直都是2.2比1。9个月的冲突,整体上可以分为3段。一段是2月24日到7月,耗时5个月上下;第二段是7月到9月中下旬,大约2个月;第3段是9月中下旬到目前,基本也是2个月稍多。第一段时间内的5个月,主动攻击方有绝对的火力优势,也有地面装甲优势。由此出现了1周内突进,



150到300公里,直接夹击对方的最大城市,但是却没有拿下。防御方用大量的反坦克导弹层层阻滞对手的纵横攻击。这些导弹主要靠外来紧急输入。只需要几千到上万枚,就可以极大地影响整体战局。而此时双方的也有炮战,但不是主要的。而防御方最早消耗的基本是自家的那200万发炮弹的库存。到了5月份,一直到7月,攻击方主动放弃对大城市的围攻。改为在东部与南部战线的重点进攻。基本完全靠绝对的火力优势步步深入。在前5个月的第一阶段,双方发射的中大口径炮弹比例高达6比1,也就是600万发对100万发。主动攻击方有绝对的炮火优势,在地面上也有不少的“进展”。而7月到9月,基本是双方的相持阶段。此时最大的变化,就是外来援助的西式大口径火炮与配套北约标准炮弹,


陆续到达战场,防御方手里不再单纯只有大量的反坦克导弹。因此首次开始较大规模的炮兵火力战,双方发射的炮弹总数基本是200万对300万发,攻击方仍所稍占数量优势。到了9月后的第三阶段,双方发射炮弹的比例基本仍然是200万对300万,但是防御方却不断收复失地。为何此时的2比3反倒有局部火力优势了?这就在于防御方拿到了越来越多的海马斯,并且发射了8000到上万发!结果发现1万发海马斯的打击效果,居然比战略防御方过去9个月发射的500万发普通中大口径炮弹还要好!也就是500发普通炮弹如果能摧毁1个战场目标,那么只需要1发海马斯就足够了。战略攻击方虽然有几百辆火箭炮车在战场上,却没有一台有海马斯的精确度。着实切身体会了一次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