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让英国在二战的损失只有一战的三分之一?
2021-10-20 21:18:23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在德国优势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打击下的的战略军事撤退行动。代号:发电机计划。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西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跨海军事撤退行动。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可观的人力,为未来的诺曼底登陆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此次撤离,标志着英国势力暂时彻底性的撤出欧洲大陆。整个欧洲西部,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德军占领。
德军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作为对手,一共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总兵力与德军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动员极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上。一开始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坐看波兰灭亡,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与一战中双方打得有来有往对比,根本上在于法国方面被一战的巨大伤亡吓破了胆。一战让法国阵亡了超过220万人,几乎打光了一代年轻人。因此法国方面幻想可以靠坚固的工事和德军在边境上打长期的消耗战,而基本不敢和德军打对攻,这种保守策略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盟军的被动局面,既然作为西欧决定性陆军主力的法国不敢硬拼,
那么包括英国欧洲远征军在内的盟友,只能陷入被动的应付。德军没有攻打坚固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这些“大西洋边的低地国家”,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攻入法国。1940年5月21日,德军攻击主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这次战略性的大撤退,成功的撤出了33.6万军人,其中英军,21.5万。被俘4万人,主要是法军,盟军方面还战损了大约3万人。因此在战役开始前,英法联军加比利时等国的军队一共有40多万人。英国方面能成功撤退30多万人,整体上和德国方面的一系列决策和指挥失误有关。首先在于德国空军抢功,认为仅仅靠空袭就可以彻底炸翻困在海滩上的40万盟军,
第二,敦刻尔克附近都是临海的低洼水网,德军的主力坦克集团不舍得投入太大。因为当时坦克集团的主要目标还是拿下巴黎、击败法国为主要战略目的,对已经没多大还手之力的困在海滩上的40万“死鱼”,认为不值得再拼死一战。第三,德国当时海军比不过英国,因此进攻英国本土短时间内不现实。德军的主要战略目标还在欧陆,对英国仍然想拉拢为主,不愿意斩尽杀绝。说到底。如果德军知道不久后巴黎不用攻击就投降了。那么也不会对这40万晾在海滩上的对手这么“客气”。当然,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在这里探讨的,主要不是德军为何轻易地放过了这30多万盟军。而是为何在一战的巨大损失后,英国仍然在欧陆上保持相当大数量的“远征军”。这就和英国一贯的离岸平衡战略有关。盎格鲁萨克森人搞离岸平衡策略数百年。
按说应该最掌握离岸平衡的精髓,这就是“离岸”二字。所谓的离岸,就在于不要自己直接下水,而是先隔岸观火,最后等大陆上的双方打得精疲力尽,最后才下场摘桃。但是一战和二战,英国人都违背了这个基本原则,从战争一开始就积极下场参战。结果损失巨大,在国家大战略上明显是得不偿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立即根据英、法协议,派远征军前往法国,部署在法军防线左翼。远征军编成2个军,辖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共7万余人,由皇家飞行队的飞机63架提供支援。后来英国远征军不断地加码,到一战结束时,英军在欧洲大陆总兵力达到65个师,150万人,编为4个集团军。一战让英国直接阵亡了接近80万人,加上殖民地军队恐怕损失了150万以上。全身心投入一战的吃力不讨好,并没有让伦敦当局醒悟。
二战爆发后,到1940年5月法国战局开始前,英国又向法国派出了10个师,其中9个师部署在法国北部,最后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是就是这9个师。这9个师大部分侥幸逃回本土。其实这居然不是英国派遣远征军的尾声。此后一个月内,英国居然又向法国派出了3个师帮助作战,结果法国快速投降,这3个英国师再次狼狈地逃回英国本土。由于溜得快,英国在二战中的兵员损失远远少于一战,到二战打完,一共才损失了30万人,比美国损失的38万人都少。
德军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作为对手,一共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总兵力与德军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动员极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上。一开始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坐看波兰灭亡,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与一战中双方打得有来有往对比,根本上在于法国方面被一战的巨大伤亡吓破了胆。一战让法国阵亡了超过220万人,几乎打光了一代年轻人。因此法国方面幻想可以靠坚固的工事和德军在边境上打长期的消耗战,而基本不敢和德军打对攻,这种保守策略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盟军的被动局面,既然作为西欧决定性陆军主力的法国不敢硬拼,
那么包括英国欧洲远征军在内的盟友,只能陷入被动的应付。德军没有攻打坚固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这些“大西洋边的低地国家”,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攻入法国。1940年5月21日,德军攻击主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这次战略性的大撤退,成功的撤出了33.6万军人,其中英军,21.5万。被俘4万人,主要是法军,盟军方面还战损了大约3万人。因此在战役开始前,英法联军加比利时等国的军队一共有40多万人。英国方面能成功撤退30多万人,整体上和德国方面的一系列决策和指挥失误有关。首先在于德国空军抢功,认为仅仅靠空袭就可以彻底炸翻困在海滩上的40万盟军,
第二,敦刻尔克附近都是临海的低洼水网,德军的主力坦克集团不舍得投入太大。因为当时坦克集团的主要目标还是拿下巴黎、击败法国为主要战略目的,对已经没多大还手之力的困在海滩上的40万“死鱼”,认为不值得再拼死一战。第三,德国当时海军比不过英国,因此进攻英国本土短时间内不现实。德军的主要战略目标还在欧陆,对英国仍然想拉拢为主,不愿意斩尽杀绝。说到底。如果德军知道不久后巴黎不用攻击就投降了。那么也不会对这40万晾在海滩上的对手这么“客气”。当然,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在这里探讨的,主要不是德军为何轻易地放过了这30多万盟军。而是为何在一战的巨大损失后,英国仍然在欧陆上保持相当大数量的“远征军”。这就和英国一贯的离岸平衡战略有关。盎格鲁萨克森人搞离岸平衡策略数百年。
按说应该最掌握离岸平衡的精髓,这就是“离岸”二字。所谓的离岸,就在于不要自己直接下水,而是先隔岸观火,最后等大陆上的双方打得精疲力尽,最后才下场摘桃。但是一战和二战,英国人都违背了这个基本原则,从战争一开始就积极下场参战。结果损失巨大,在国家大战略上明显是得不偿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立即根据英、法协议,派远征军前往法国,部署在法军防线左翼。远征军编成2个军,辖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共7万余人,由皇家飞行队的飞机63架提供支援。后来英国远征军不断地加码,到一战结束时,英军在欧洲大陆总兵力达到65个师,150万人,编为4个集团军。一战让英国直接阵亡了接近80万人,加上殖民地军队恐怕损失了150万以上。全身心投入一战的吃力不讨好,并没有让伦敦当局醒悟。
二战爆发后,到1940年5月法国战局开始前,英国又向法国派出了10个师,其中9个师部署在法国北部,最后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是就是这9个师。这9个师大部分侥幸逃回本土。其实这居然不是英国派遣远征军的尾声。此后一个月内,英国居然又向法国派出了3个师帮助作战,结果法国快速投降,这3个英国师再次狼狈地逃回英国本土。由于溜得快,英国在二战中的兵员损失远远少于一战,到二战打完,一共才损失了30万人,比美国损失的38万人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