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可判死罪,奥巴马结局已定?特朗普翻出七年旧案,这次麻烦大了

2025-08-01 00:13:59   

特朗普在集会上再次将 “通俄门” 的矛头指向奥巴马,并用 “叛国” 这样的字眼形容奥巴马,美国政坛的这场拉锯战早已超越了个人恩怨的范畴。从 2016 年大选埋下的伏笔,到七年后愈演愈烈的互相攻击,两人都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

2016 年特朗普意外胜选后,民主党发起的 “通俄门” 调查曾持续两年多,虽最终未找到确凿证据,却为两党对峙埋下了伏笔。如今风水轮流转,特朗普将这桩旧案重新翻出,只不过这次的目标变成了奥巴马。他在公开场合宣称,奥巴马时期的某些操作 “涉嫌为外国势力提供便利”,甚至暗示可能构成叛国罪 , 按照美国法律,这一罪名最高可判死刑。图片

面对如此严厉的指控,奥巴马阵营迅速反击。“这是典型的转移视线把戏。” 奥巴马的发言人在声明中直言,特朗普试图用陈年旧案掩盖其经济政策的失败:通胀高企、关税战引发的贸易摩擦加剧、制造业回流承诺落空。事实上,特朗普近期支持率因经济议题下滑,此时重提 “通俄门”,确实有明显的策略性考量。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很精。

一方面,将奥巴马塑造成 “幕后黑手”,能强化自己 “被深层政府迫害” 的受害者形象,激发核心支持者的同情与愤怒。共和党 strategists 私下承认,这种办法在关键选区特别有效,有助于巩固基本盘。另一方面,对奥巴马的猛烈攻击能迫使民主党陷入两难 —— 若全力辩护,可能被贴上 “护短” 标签;若保持沉默,则会得罪党内建制派,进而加剧民主党温和派与进步派的分裂。

这场斗争的余波已蔓延到政策领域。最引人关注的是特朗普对白宫对华政策团队的清洗,多位主张对华强硬的官员被调离,取而代之的是更倾向 “有限合作” 的亲信。这种调整看似矛盾:既在公开场合宣称 “要对中国强硬”,又在实际操作中软化立场。分析人士指出,这实则是为中期选举服务的策略 —— 通过营造 “外交突破” 假象争取中间选民,同时将国内治理不力的责任归咎于 “奥巴马时期的政策遗产”。

民主党内部的反应则显得有些混乱。进步派议员呼吁对特朗普的 “政治迫害” 展开调查,温和派却担心此举会激化对立,影响摇摆州选票。这种分歧让奥巴马的辩护显得力不从心,也让特朗普的攻击更加肆无忌惮。更严重的是,两党在关键议题上的对抗已导致国会频频陷入僵局,从债务上限谈判到基建法案,政治内耗正不断消耗着美国的治理效能。

国际社会也在密切关注这场闹剧。欧洲盟友私下表示,美国国内的政治混乱已影响到跨大西洋合作的稳定性;而在亚太地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摇摆让盟友对其承诺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当超级大国的政治精力被内斗消耗,全球治理体系的漏洞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图片

特朗普或许能通过这场 “清算” 暂时稳住阵脚,但代价可能是长期的。用 “叛国” 这样的极端词汇攻击前总统,不仅突破了美国政治的传统底线,更在公众心中埋下了更深的分裂种子。奥巴马在一次闭门会议上感叹:“我们正在见证政治伦理的崩塌,这比任何政策分歧都更危险。”

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尚不可知。中期选举的结果可能会改变力量对比,但若两党始终沉溺于互相清算,而非聚焦民生与发展,美国真正的赢家或许只有不断扩大的政治裂痕。当历史翻过这一页时,人们或许会发现,这场风暴留下的,不仅是两位前总统的恩怨,更是一个超级大国走向迷茫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