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5代重型隐身战机,年产36架,算不算太少?
2020-05-20 15:51:41
最近有人说,自己住在某飞机生产单位的试飞机场附近,而两个月来只看到5到6架5代重型隐身机的新机在天上试飞。因此判断现在的年产量也不过36架左右。此言论一出,立即就有很多人担心5代重型隐身机的生产速度和装备规模。因为现在超级大国的洛马公司已经年产F35在120架以上,以后还要增加到年产150架以上。如果作为战略对标对象的5代重型隐身机的生产规模只有对方的四分之一,岂不是永远要被超级大国压了一头。不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要说,这种住在机场附近,抬头看天就知道5代机产量的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除非天天没事在自家屋顶上拿着望远镜和小本本一架一架的数新机,而这种人,都知道该叫做什么。平时肯定没人去这么做。因此年产36架的的说法并不可信。而即使真的年产36架,
也算是一个合理而且在现阶段并不算少的数字。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在于不能按照超级大国的产能标准来套谁谁家的情况。超级大国毕竟有冷战的遗存,尤其是飞机发动机的产能强大,因此大多数主力军用飞机的上批量速度都相当快。一般在定型后的7到8年之内就能达到装备满编的规模。但是这么做也有弊端。比如F22A,就出现了生产和装备速度太快,生产线关闭过早,导致后续无米下锅的情况。而且F22A的技术状态冻结在2000年以前的航空科技。比如智能低探测雷达、全向信息感知能力、空中网络中心战体系,甚至先进光电感知系统这些目前5代机上的标配,F22A全都没有。架构冻结太早,现在想升级都难。就像用早期的大哥大手机的机体再折腾,也无法升级成现代化的高性能智能手机是一个道理。
还导致了现在的F22A机群连配件都无处可寻的尴尬。等于长期领先全球,到最后没打一仗就接近全报废了。另外要看到,F35的生产速度超快,是因为背后有大量的超级大国的所谓盟友的财力在后面支持。就算在超级大国国内,现在一年7000多亿美元的军费,这里面只有一小部分是采购新武器的装备费。而仅仅一个F35项目,就在10年内需要吞掉1.2万亿到1.5万亿美元的装备费。这个数字并不包括盟友的“贡献”,而是仅仅超级大国的国内采购。洛马自然是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却大大压缩了其他军种和其他武器系统的采购费。这种负面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名义年产120到150架F35,超级大国自家的4大军种实际每年只装备不到80架,就这样已经明显在财务上吃不消了。现在对F35的各种怨声载道,除了其本身的技术问题外,太占经费引发其他项目的群起不满也是原因之一。
对完全自用而暂时不出口的5代重型隐身战机来说,年装备量是F35的50%仍然是合适的。毕竟其他大项目下饺子也要按照规划科学利用资金。还有一个目标发动机最近才到位的因素,因此飙产量是今后10年的事情。最终10年生产600架以上。也相当不得了了。很多人担心数量不够,其实战机作战,并非从传送空间全都无条件的都跳出来打群架。而要计算周边具体战场环境的基础容量。如果对手没那么多的机场,也没那么多航母,F35的可部署总数仍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何况除了5代重型隐身战机本身,东风也可以随时把周边所有敌对“机窝”一次性全捣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