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贸易战不打了?可为啥这些的美国红腰豆厂主们还忧心不减
2018-07-31 06:54:47
“美国和欧盟能坐下来谈,这当然好。但我们并不知道能不能谈成、什么时候谈成。我只知道,现在美国的红腰豆还在欧盟加征关税的产品清单上。”尽管从新闻里看到美国与欧盟在贸易摩擦上有各自“收兵”的苗头,但62岁的辛迪·布朗2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对自家工厂生意的未来忧心不减。辛迪是美国奇珀瓦谷豆类加工厂总裁,也是这个家族企业第二代继承人。

仓库里码放的袋装红腰豆加工成品(刘杰 摄)

奇珀瓦谷豆类加工厂(刘杰 摄)
大量订单面临取消
奇珀瓦谷工厂位于美国中部农业大州威斯康星州,专营红腰豆加工生意。据辛迪介绍,她家是北美地区最大的红腰豆加工厂,每年加工量达4.5万吨,其中有60%销往欧盟。
记者当天走访了这家坐落于大片农田间的工厂。记者看到,除加工车间外,工厂还有两个大仓库,每一个的面积都超过篮球场。仓库很静,一袋袋精加工的红腰豆堆放得很高,却不大见人员走动。“如果是往常,现在可热闹了,大家进进出出,把货运上货车送到港口,再装船运往欧洲。”辛迪的父亲、87岁高龄的工厂创始人拉塞尔·多恩告诉记者。
“我们原本预计今年能和欧洲做2500万美元的生意,”辛迪说,“现在突然加了关税,(生意)显然不可能了。”
为反制美国加征钢铝产品关税,欧盟从6月22日起对自美国进口的价值28亿欧元的产品加征关税,其中就包括辛迪家的主打产品红腰豆。
“这消息太突然,我们完全没准备,都吓了一跳。”辛迪回忆说。
“加征25%的关税,这根本不能接受。”算过账后,辛迪瘦削的脸颊有些泛红,直说这会让他们的生意“完蛋了”。
辛迪说,她在过去一个多月里接到许多来自欧洲客户的电话和邮件,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愿意自行消化增加的成本。更多人的态度是:“要么多出来的钱你们出,要么就取消订单。”
波及多条产业链
对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奇珀瓦谷工厂而言,独自吞下苦果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事情。“哪怕只让我们出12.5%,一半的关税,都不可能,”辛迪直言不讳,“那样的话,到明年就不会有奇珀瓦谷工厂了。”
也有欧洲买家一边观望,一边积极寻找奇珀瓦谷工厂的替代者。加拿大、中国和阿根廷的红腰豆加工商都是竞争对手,这是因为“他们卖到欧洲的豆子可不用额外交25%的关税”。
“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失。”辛迪说。
在辛迪的儿子、家族第三代继承人查尔斯看来,更令他担心的是奇珀瓦谷工厂将来或许连挽回客户的机会都没有。他说:“如果关税持续到明年年初,那一定会有‘新人’进入我们这一行,我们留下的缺口很快就会被填上。”43岁的查尔斯说,“新人”可能来自东非也可能来自乌克兰,“他们以前或许从来没种过红腰豆,但一旦尝到甜头,就不会轻易离开”。
那么,多出来的豆子能“出口转内销”吗?“这完全不可能,”辛迪直接否定了记者的建议,“美国现在生产的豆子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如果把今年的产量都投向国内市场,那以后三年豆农们都不需要种豆子了。”
作为产业链的中游企业,奇珀瓦谷工厂的困境还会影响到全美逾百家为其供货的上游红腰豆种植者。辛迪说,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为压缩成本,工厂势必要压低红腰豆收购价;而如涟漪扩散一般,受影响的也远不止这一百个家庭,从农机设备到运输等都将难以幸免。
加关税不解决问题
一筹莫展之际,事情似乎出现转机。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会见到访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双方同意通过谈判降低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
对此,属于务实派的辛迪并没有太高兴。“里根总统经常说‘信任,但要核查’,”她说,“我当然期待能告诉客户,不用再担心关税啦!那一定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我真不知道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为补偿在贸易争端中受损的农场主,特朗普政府24日还宣布了一项总额120亿美元的补贴计划。对此,奇珀瓦谷工厂上下也不太“感冒”。负责运营的汤姆·沃克对记者说,他们想要的是贸易而不是援助。另外,且不说这笔补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拿到,就算拿到无疑也是杯水车薪。
辛迪的话更加一针见血。她说,特朗普去年宣布减税,当前政府的财政赤字已经高得吓人,“真不知道这笔补贴的钱从哪儿出”,“而这还只是今年,明年又要怎么办?”
“增加关税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拉塞尔说。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拉塞尔,经历过大萧条时代的痛苦。当时,正是胡佛政府出台了“斯姆特-霍利法案”,大幅提高两万余种商品的进口关税,招致多国报复,令美国出口急剧下降,也成为美国难以走出大萧条的原因之一。
“胡佛总统签关税法案的时候,也说这是为了保护美国人的就业,”拉塞尔说,“但实际呢,只不过起到反作用罢了。”
仓库里码放的袋装红腰豆加工成品(刘杰 摄)
奇珀瓦谷豆类加工厂(刘杰 摄)
大量订单面临取消
奇珀瓦谷工厂位于美国中部农业大州威斯康星州,专营红腰豆加工生意。据辛迪介绍,她家是北美地区最大的红腰豆加工厂,每年加工量达4.5万吨,其中有60%销往欧盟。
记者当天走访了这家坐落于大片农田间的工厂。记者看到,除加工车间外,工厂还有两个大仓库,每一个的面积都超过篮球场。仓库很静,一袋袋精加工的红腰豆堆放得很高,却不大见人员走动。“如果是往常,现在可热闹了,大家进进出出,把货运上货车送到港口,再装船运往欧洲。”辛迪的父亲、87岁高龄的工厂创始人拉塞尔·多恩告诉记者。
“我们原本预计今年能和欧洲做2500万美元的生意,”辛迪说,“现在突然加了关税,(生意)显然不可能了。”
为反制美国加征钢铝产品关税,欧盟从6月22日起对自美国进口的价值28亿欧元的产品加征关税,其中就包括辛迪家的主打产品红腰豆。
“这消息太突然,我们完全没准备,都吓了一跳。”辛迪回忆说。
“加征25%的关税,这根本不能接受。”算过账后,辛迪瘦削的脸颊有些泛红,直说这会让他们的生意“完蛋了”。
辛迪说,她在过去一个多月里接到许多来自欧洲客户的电话和邮件,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愿意自行消化增加的成本。更多人的态度是:“要么多出来的钱你们出,要么就取消订单。”
波及多条产业链
对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奇珀瓦谷工厂而言,独自吞下苦果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事情。“哪怕只让我们出12.5%,一半的关税,都不可能,”辛迪直言不讳,“那样的话,到明年就不会有奇珀瓦谷工厂了。”
也有欧洲买家一边观望,一边积极寻找奇珀瓦谷工厂的替代者。加拿大、中国和阿根廷的红腰豆加工商都是竞争对手,这是因为“他们卖到欧洲的豆子可不用额外交25%的关税”。
“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失。”辛迪说。
在辛迪的儿子、家族第三代继承人查尔斯看来,更令他担心的是奇珀瓦谷工厂将来或许连挽回客户的机会都没有。他说:“如果关税持续到明年年初,那一定会有‘新人’进入我们这一行,我们留下的缺口很快就会被填上。”43岁的查尔斯说,“新人”可能来自东非也可能来自乌克兰,“他们以前或许从来没种过红腰豆,但一旦尝到甜头,就不会轻易离开”。
那么,多出来的豆子能“出口转内销”吗?“这完全不可能,”辛迪直接否定了记者的建议,“美国现在生产的豆子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如果把今年的产量都投向国内市场,那以后三年豆农们都不需要种豆子了。”
作为产业链的中游企业,奇珀瓦谷工厂的困境还会影响到全美逾百家为其供货的上游红腰豆种植者。辛迪说,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为压缩成本,工厂势必要压低红腰豆收购价;而如涟漪扩散一般,受影响的也远不止这一百个家庭,从农机设备到运输等都将难以幸免。
加关税不解决问题
一筹莫展之际,事情似乎出现转机。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会见到访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双方同意通过谈判降低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
对此,属于务实派的辛迪并没有太高兴。“里根总统经常说‘信任,但要核查’,”她说,“我当然期待能告诉客户,不用再担心关税啦!那一定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我真不知道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为补偿在贸易争端中受损的农场主,特朗普政府24日还宣布了一项总额120亿美元的补贴计划。对此,奇珀瓦谷工厂上下也不太“感冒”。负责运营的汤姆·沃克对记者说,他们想要的是贸易而不是援助。另外,且不说这笔补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拿到,就算拿到无疑也是杯水车薪。
辛迪的话更加一针见血。她说,特朗普去年宣布减税,当前政府的财政赤字已经高得吓人,“真不知道这笔补贴的钱从哪儿出”,“而这还只是今年,明年又要怎么办?”
“增加关税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拉塞尔说。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拉塞尔,经历过大萧条时代的痛苦。当时,正是胡佛政府出台了“斯姆特-霍利法案”,大幅提高两万余种商品的进口关税,招致多国报复,令美国出口急剧下降,也成为美国难以走出大萧条的原因之一。
“胡佛总统签关税法案的时候,也说这是为了保护美国人的就业,”拉塞尔说,“但实际呢,只不过起到反作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