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见这个视角的5.5代重型战斗机,可谓虎背熊腰,杀气腾腾?
2025-10-16 01:14:25
过去20多年,关于自家主战装备的内宣图片,一贯是被重点吐槽的对象。因为不是把万吨大舰拍成小舢板,就是把主战飞机拍成人畜无害的Q版。不过好像从6代机首飞以后,就突然性的画风大变;同一种装备,居然也能被自家人拍摄的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了!这就是对某20的最新版本,从正后方,拍摄到了其起飞期间,当然更可能是降落期间的特写图片。判断更可能是降落过程。主要在于即使高推重比的某20,在起飞滑跑阶段与刚刚离开跑道的瞬间,也是要双发加力全开助推的。此时尾喷管喷射出来火焰的温度会在1600摄氏度以上,而且喷流的速度非常快,会超过1200米每秒。此时会出现多个明显的马赫锥。有些人甚至会通过数尾喷流马赫锥的总数,来判断喷流的真实速度。一个马赫锥,
图片
代表一倍音速。这个方法虽然不太精确,但也大差不差。如此高温高速的喷流,会在飞机尾部数百米范围内吹出超过台风中心降临的风速。在航母上如果没有偏流板,那么整个后甲板都不能有人有飞机存在。此时基本不可能有摄影师冒险跑到飞机的正后方去抓拍。相反在战机降落期间,一般都关闭加力;而且非加力推力也会收油门到正常推力的2到3成。此时喷流的温度与速度都极大的下降,只要不是几十米之内直接怼到战机的正后方乱流区,一般是不会有特别的危险的。而很多飞行期间的正后向特写照片,基本都是在降落前抓拍的。再具体看照片本身。首先深切感受到的是重型双发隐身机特有的庞大压迫感;真是虎背熊腰,霸气外漏!毕竟这是一种,轻载时都有29吨,满载时可达39吨的庞然大物。
图片
区别仅仅是起飞前给起落架轮胎施加的内压不同,也就是重载前多打点气!其次可注意到的是,其暗黑色或者专业上叫做藏青色的最新隐身涂层。这显然是最新的单座版批次,甚至有可能是最近才推出的双座版。隐身涂层都在不断的翻新进化。对比F22A系列表面的涂层碎裂脱落,还有海上部署的F35C的浑身都是锈迹,谁才是真正的隐身机可谓一目了然!最后一点也最重要,就是从这个正后方且机身抬头的特色角度,才首次直观感受到双前鸭翼居然距离如此之大!差不多快赶上主机翼翼端全动的怪鸟6代机了,而且两者都是全向差动的。这飞控难度都属登峰造极的水平;而某20的两个小垂尾似乎也可以完全去掉,用成熟的WS15A矢量喷嘴完全代替,如此升级,岂不是直接从5.5代跨越到标准6代机?
图片
很明显,某20系列还可以继续挖潜进化,毕竟作战半径动辄4000公里起步的银杏叶6代机实在是前出的太远,中间还有很大的战力空隙需要填补,某20全系列仍大有可为!
图片
代表一倍音速。这个方法虽然不太精确,但也大差不差。如此高温高速的喷流,会在飞机尾部数百米范围内吹出超过台风中心降临的风速。在航母上如果没有偏流板,那么整个后甲板都不能有人有飞机存在。此时基本不可能有摄影师冒险跑到飞机的正后方去抓拍。相反在战机降落期间,一般都关闭加力;而且非加力推力也会收油门到正常推力的2到3成。此时喷流的温度与速度都极大的下降,只要不是几十米之内直接怼到战机的正后方乱流区,一般是不会有特别的危险的。而很多飞行期间的正后向特写照片,基本都是在降落前抓拍的。再具体看照片本身。首先深切感受到的是重型双发隐身机特有的庞大压迫感;真是虎背熊腰,霸气外漏!毕竟这是一种,轻载时都有29吨,满载时可达39吨的庞然大物。
图片
区别仅仅是起飞前给起落架轮胎施加的内压不同,也就是重载前多打点气!其次可注意到的是,其暗黑色或者专业上叫做藏青色的最新隐身涂层。这显然是最新的单座版批次,甚至有可能是最近才推出的双座版。隐身涂层都在不断的翻新进化。对比F22A系列表面的涂层碎裂脱落,还有海上部署的F35C的浑身都是锈迹,谁才是真正的隐身机可谓一目了然!最后一点也最重要,就是从这个正后方且机身抬头的特色角度,才首次直观感受到双前鸭翼居然距离如此之大!差不多快赶上主机翼翼端全动的怪鸟6代机了,而且两者都是全向差动的。这飞控难度都属登峰造极的水平;而某20的两个小垂尾似乎也可以完全去掉,用成熟的WS15A矢量喷嘴完全代替,如此升级,岂不是直接从5.5代跨越到标准6代机?
图片
很明显,某20系列还可以继续挖潜进化,毕竟作战半径动辄4000公里起步的银杏叶6代机实在是前出的太远,中间还有很大的战力空隙需要填补,某20全系列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