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玉宇澄清万里埃,简评5种新洲际核导弹?
2025-09-04 00:34:46
这次现场解说讲的非常清楚,最后的方队就是战略核导弹。战略再加上核,意义再清晰不过!这次也不像以前那样突出每种战略核导弹的数量:比如41号弹第一次公开亮相就是16车16弹组成4乘4的出场序列;其实还有2台备份车与备份弹,因此是18台车与18弹,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发射LV。但是本次虽然一起亮相了5种新洲际核导弹,但是每种都只有4车4弹,也就是一共才20车20弹;但战略威慑却远超过往。这就是一旦你的战略发射平台的总量真正上来了,真正达到全球超一流了,那么在公开展示中反倒不用太强调亮相总量。因为检阅只是走个形式,日常的核战备才是所有对手最忌惮的!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说不对啊,你说这次公开的20车20弹分为5种,都是全新的洲际核导弹,但是却把5C,
图片
这种堪称冷战年代的恐龙级老古董都又一次拖出来了,怎么敢说是全新的洲际核导弹呢?对这个问题先别急,后面会有绝对让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谁敢说液体弹就不是全新的?排头兵的第一种,就是惊雷1,虽然过去曾经被拍到过非常模糊的图片,但是当时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超远射程的空射弹道反舰导弹;而现在被公开证实为是全球罕见的空射核导弹。虽然其是被拖车拉着展示,但实际作战时会被挂载在6N等战略轰炸机上进行跨洲际打击。仔细看其弹体尾部的稳定大弹翼,会发现居然是罕见的“三缺一”。也就是十字稳定尾翼只有3片而不是正常的4片,这恰恰是为了方便挂载在6N的机腹位置。考虑到6N本身具备机头加油装置;经过2次空中加油,至少具备8000公里的自由落体打击半径,
图片
那么再加上惊雷1预估6000公里的空射打击距离;两者打击半径之和,居然超过1.4万公里。这正是超一流洲际核的打击距离,可以在任何顶尖对手的战略反导防区之外轻松开火,极其难以防御。这才叫:不怕六爷带的多,就怕6爷带一颗!第二种洲际核导弹,则是传说了多年的巨浪3。很多人惊讶于首次公开亮相的巨浪3,在外观与尺寸上,居然与亮相了好几年的巨浪2似乎别无二致!在外行人看来,甚至就是在原版巨浪2的弹体上重新喷涂了编号而已。但实际上水下的国之重器,二次核反击的中流砥柱,哪能如此儿戏。之所以乍看巨浪3与过去巨浪2的外观几乎没有变化,首先在于潜射洲际导弹的外观并不是内部弹体的完全暴露。车载的潜射洲际导弹,更像是这类导弹的水下耐压保温桶,
图片
而这类导弹一旦被潜射出水过程中,会弹射抛弃底座与弹头整流罩等很多附件,升空点火后才是弹体的真实模样;因此虽然巨浪3对比巨浪2升级巨大,但是在外行人看来似乎就是简单的外形重复而已。而2代主力潜射洲际导弹的外观与尺寸基本一致,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这就是多艘搭载巨浪2的上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不用经过特殊大改,就可以获得全新一代洲际战略艇的搭载能力,这样总的水下战略威慑实力,在短时间内可以直接翻倍。而巨浪3被认为采用了全新的高分子壳体,采用了超级高能推进剂,在单发搭载6到8个分导弹头的情况下,仍然有超过1.4万公里的超远打击半径,根本不用突防到第一岛链之外寻找什么发射堡垒海域;在母港之内就可以躺着打击全球任何战略目标!
图片
走北极弹道,弹道上升段投影几乎完全在本国的领土范围之内,让对手根本无法防御!第三种,则是让大家都惊掉大牙的61型弹!此前很多人最多预测到51型弹会首次亮相,结果直接来了个2级跳!那么为何编号是61呢?其实有规律可循:比如21号弹、26号弹,以2开头,那么就意味着是2级固体助推。而31号弹,则是典型的3级助推;而41号弹,被认为是全球第一种4级助推的超级多弹头固体洲际导弹。对射程1.1万公里以上的固体洲际导弹来说,3级助推一般就已经足够。而第三级一般是多弹头分配器,也就是通过弹头分配器完成中段瞄准之后,逐一释放弹头;此后分导弹头就会像出膛的子弹一样完全靠惯性飞向目标,最终再入后完成核爆炸。而4级助推,极有可能在弹道末端,
图片
再进行一次加速变轨加二次瞄准。这样不但打得更精准,而且极大的增加突防概率。而如果是6级助推,那就过于玄幻了。不但在弹道中段反复打水漂变轨,而且在再入末端还要进行2次甚至3次瞄准!甚至把弹头再拉起来,围绕地球轨道飞上N圈以后再落下来,这对任何反导系统都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也许就是61这个编号的真正玄妙之处。第四则是31号弹的BJ版本;对比31AG,明显加长了好几米。31AG是到目前为止,真正打过1.175万公里全弹道的实战型洲际导弹,而BJ版本估计可以打到1.5万公里以上。第五种,最后的压箱底,就是5C系列。这是在5型原版液体弹在1985年第一次公开展示后,整整40年过去了,居然又一次被拖了出来。单看外观,好像变化不大:都是用拖车分3段展示。巨大的弹头为一段;
图片
二级助推器为一段;最后是4发的主助推器。如果认为5C系列是40年不变的老黄历,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首先仔细观察独立的大弹头,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减速环的存在,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其实1985年的单弹头,就是470到550万吨当量的标准氢弹;而到了今天,居然成了全球唯一的一批现役氢弹头。恰恰体现出于敏构型的强悍。美苏的氢弹头最多值班20年就已全部报废;而自家的这批氢弹头从1975年开始算正式入列,到今天整整50年了还是性能如新。更要命的是,在原始扳机之外,还可以增加热核材料,全面增大当量。因此现在大家看到的,黑乎乎、带减速环的巨型新弹头,弄不好早就不是550万吨级,说不定是2500万吨级,甚至到5500万吨级都有可能。只要一发这样的重型弹头突防成功,
图片
全世界都要重新洗牌!而且液发助推器与自家的运载火箭系列,包括成功率100%的载人火箭是同一条生产线,理论上现有超级液体洲际导弹的发射与突防的成功率同样是100%;而且明确讲是全球无缝打击,也就意味着射程至少1.8万公里起步,直接到2万公里也算正常。其实如此惊人的液体超级弹加超级弹头,现在看来用来对付人类本身的概率微乎其微,更像是地球防御之用。如果未来面对10公里级的小行星撞击,也只有在外太空用2000到5000万吨级的氢弹拦截,才能让其偏离既有轨道,避免迎面撞上地球,重蹈当年恐龙大灭绝的悲剧。因此一旦任何一发5C点火升空,整个内太阳系都要安静下来!
图片
这种堪称冷战年代的恐龙级老古董都又一次拖出来了,怎么敢说是全新的洲际核导弹呢?对这个问题先别急,后面会有绝对让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谁敢说液体弹就不是全新的?排头兵的第一种,就是惊雷1,虽然过去曾经被拍到过非常模糊的图片,但是当时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超远射程的空射弹道反舰导弹;而现在被公开证实为是全球罕见的空射核导弹。虽然其是被拖车拉着展示,但实际作战时会被挂载在6N等战略轰炸机上进行跨洲际打击。仔细看其弹体尾部的稳定大弹翼,会发现居然是罕见的“三缺一”。也就是十字稳定尾翼只有3片而不是正常的4片,这恰恰是为了方便挂载在6N的机腹位置。考虑到6N本身具备机头加油装置;经过2次空中加油,至少具备8000公里的自由落体打击半径,
图片
那么再加上惊雷1预估6000公里的空射打击距离;两者打击半径之和,居然超过1.4万公里。这正是超一流洲际核的打击距离,可以在任何顶尖对手的战略反导防区之外轻松开火,极其难以防御。这才叫:不怕六爷带的多,就怕6爷带一颗!第二种洲际核导弹,则是传说了多年的巨浪3。很多人惊讶于首次公开亮相的巨浪3,在外观与尺寸上,居然与亮相了好几年的巨浪2似乎别无二致!在外行人看来,甚至就是在原版巨浪2的弹体上重新喷涂了编号而已。但实际上水下的国之重器,二次核反击的中流砥柱,哪能如此儿戏。之所以乍看巨浪3与过去巨浪2的外观几乎没有变化,首先在于潜射洲际导弹的外观并不是内部弹体的完全暴露。车载的潜射洲际导弹,更像是这类导弹的水下耐压保温桶,
图片
而这类导弹一旦被潜射出水过程中,会弹射抛弃底座与弹头整流罩等很多附件,升空点火后才是弹体的真实模样;因此虽然巨浪3对比巨浪2升级巨大,但是在外行人看来似乎就是简单的外形重复而已。而2代主力潜射洲际导弹的外观与尺寸基本一致,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这就是多艘搭载巨浪2的上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不用经过特殊大改,就可以获得全新一代洲际战略艇的搭载能力,这样总的水下战略威慑实力,在短时间内可以直接翻倍。而巨浪3被认为采用了全新的高分子壳体,采用了超级高能推进剂,在单发搭载6到8个分导弹头的情况下,仍然有超过1.4万公里的超远打击半径,根本不用突防到第一岛链之外寻找什么发射堡垒海域;在母港之内就可以躺着打击全球任何战略目标!
图片
走北极弹道,弹道上升段投影几乎完全在本国的领土范围之内,让对手根本无法防御!第三种,则是让大家都惊掉大牙的61型弹!此前很多人最多预测到51型弹会首次亮相,结果直接来了个2级跳!那么为何编号是61呢?其实有规律可循:比如21号弹、26号弹,以2开头,那么就意味着是2级固体助推。而31号弹,则是典型的3级助推;而41号弹,被认为是全球第一种4级助推的超级多弹头固体洲际导弹。对射程1.1万公里以上的固体洲际导弹来说,3级助推一般就已经足够。而第三级一般是多弹头分配器,也就是通过弹头分配器完成中段瞄准之后,逐一释放弹头;此后分导弹头就会像出膛的子弹一样完全靠惯性飞向目标,最终再入后完成核爆炸。而4级助推,极有可能在弹道末端,
图片
再进行一次加速变轨加二次瞄准。这样不但打得更精准,而且极大的增加突防概率。而如果是6级助推,那就过于玄幻了。不但在弹道中段反复打水漂变轨,而且在再入末端还要进行2次甚至3次瞄准!甚至把弹头再拉起来,围绕地球轨道飞上N圈以后再落下来,这对任何反导系统都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也许就是61这个编号的真正玄妙之处。第四则是31号弹的BJ版本;对比31AG,明显加长了好几米。31AG是到目前为止,真正打过1.175万公里全弹道的实战型洲际导弹,而BJ版本估计可以打到1.5万公里以上。第五种,最后的压箱底,就是5C系列。这是在5型原版液体弹在1985年第一次公开展示后,整整40年过去了,居然又一次被拖了出来。单看外观,好像变化不大:都是用拖车分3段展示。巨大的弹头为一段;
图片
二级助推器为一段;最后是4发的主助推器。如果认为5C系列是40年不变的老黄历,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首先仔细观察独立的大弹头,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减速环的存在,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其实1985年的单弹头,就是470到550万吨当量的标准氢弹;而到了今天,居然成了全球唯一的一批现役氢弹头。恰恰体现出于敏构型的强悍。美苏的氢弹头最多值班20年就已全部报废;而自家的这批氢弹头从1975年开始算正式入列,到今天整整50年了还是性能如新。更要命的是,在原始扳机之外,还可以增加热核材料,全面增大当量。因此现在大家看到的,黑乎乎、带减速环的巨型新弹头,弄不好早就不是550万吨级,说不定是2500万吨级,甚至到5500万吨级都有可能。只要一发这样的重型弹头突防成功,
图片
全世界都要重新洗牌!而且液发助推器与自家的运载火箭系列,包括成功率100%的载人火箭是同一条生产线,理论上现有超级液体洲际导弹的发射与突防的成功率同样是100%;而且明确讲是全球无缝打击,也就意味着射程至少1.8万公里起步,直接到2万公里也算正常。其实如此惊人的液体超级弹加超级弹头,现在看来用来对付人类本身的概率微乎其微,更像是地球防御之用。如果未来面对10公里级的小行星撞击,也只有在外太空用2000到5000万吨级的氢弹拦截,才能让其偏离既有轨道,避免迎面撞上地球,重蹈当年恐龙大灭绝的悲剧。因此一旦任何一发5C点火升空,整个内太阳系都要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