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也能当机场?看上去很美 真正打仗时根本用不上
2019-06-02 05:35:37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国启用高速公路、隐蔽跑道乃至于冰冻湖泊作为备用跑道,并最终取得不错的效果之后,"战备公路机场"技术在冷战时期终于趋于成熟,华约和北约两方阵营都在受威胁较大的前线地区改造了大量公路,或是以机场跑道标准修建高速公路以便不时之需。
但随着精确打击能力和空、天基情报获取能力的不断迭代,昔日作为"隐藏杀手锏"的战备公路机场现在已经沦为鸡肋,大鸣大放高速公路起降演习更是和作秀无异……
图为"彰化战备道"的战机起降演习照,完全没有专设的战机整备区和掩体。
事实上,冷战期间西方最为青睐的"战备机场"首选也并非是高速公路,而是能够轻易隐藏在森林当中的直升机停机坪:若配合当时方兴未艾的垂直起降战斗机使用,则任何一处森林、结冻水面乃至于普通公路都有可能起飞战机,进攻方不仅难以确定这些"机场跑道"的具体位置和用途,也根本无法通过突然袭击摧毁所有的"机场跑道",阻止西方重新掌握制空权。
相比之下,必须笔直不变、总长不得低于2000米、乃至于坡度和周遭建筑都有限制的"战备高速公路"在卫星面前根本和常规机场无异,也就难免在第一轮打击当中被列为重点目标,也就没有什么"战备"可言了。
图为使用火箭弹射起飞的西德F-104"星"战斗机,可以做到无需跑道隐蔽起飞。
当然,应用火箭"一次性"弹射战机也好,还是全程垂直起降也罢,这些计划要么得不偿失,要么就是被证实完全不可行,因此各军事强国很快又把重心放到了传统的机场攻防拉锯上,"战备公路机场"就是个闲时练练的后备手段,其意义甚至不在于战时使用,而是平时战机的故障迫降。
即便退一万步说,大张旗鼓的"战备公路机场"能够侥幸逃过第一轮精确制导武器"点名"打击,它依旧难以和传统空军基地相提并论,还可能给使用它的战机和地勤队伍带来更难以承受的损失。
图为从地下机库中被牵引出的萨博JA37战斗机,岩石构造几乎能抵御小型钻地武器的直击。
对于一个构造完整的空军基地而言,其所拥有的硬件设施不仅要有供战机起飞/降落的跑道,更要有为地勤提供维护作业空间的机棚、乃至于调度飞机起降的塔台、储存燃料和润滑油的油库,种种要素可谓缺一不可。
而为了在战时能够迅速从承受打击的状态当中恢复,不少大国的前线空军基地还配有加固的混凝土机堡,甚至是依托山体、地下岩层修建的洞库,常驻的工程队伍更是随时准备填平跑道弹坑,或是排除定时起爆的集束炸弹……
图为美国空军基地机库一景。注意灰色的屏蔽门,旨在于防护炸弹空爆带来的伤害,避免带来连锁反应。
但在"战备公路机场"这里,所有这些要素都几乎不具备。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演习照片来看,正在加油和整备的战机之间连起码的屏蔽措施都看不见,这意味着只需要敌机临空,一轮航炮扫射或一颗高爆炸弹就能造成燃油和弹药殉爆的"连锁反应",继而完全摧毁整个整备区域,把场上各式战机"一锅端"。
图为被精确制导炸弹齐齐摧毁的伊拉克空军基地地堡。
当然,在日渐犀利的导弹、制导炸弹等打击手段面前,就是层层加固的机库也极易被摧毁……说到底早在百年之前,《制空权》一书的缔造者杜黑就已经明确指出,空军就是进攻为长的兵种。如果守方无法积极出击,主动阻止攻方空军夺取制空权的尝试,而是龟缩在地堡里瑟瑟发抖,那也不用指望"战备公路机场"发挥什么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