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驱逐舰被中国渔船撞出一米大洞!为何现代军舰如此皮薄,连民船都不如?
2020-04-02 10:17:44
就在不久前,日本防卫省突然公布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就在30日晚上八点半左右,日本海上自卫队“岛风”号驱逐舰与中国一艘渔船相撞,撞击地点在中国东海公海海域。
据了解,日本海上自卫队此次和中国渔船相撞的“岛风”号驱逐舰是日本海自非常“古老”的“旗风”级驱逐舰的第二艘,这一级驱逐舰也是日本金刚级、也就是宙斯盾驱逐舰服役之前,日本最为强大的水面舰艇。
那么为何又说他古老呢?这是因为这一型号的驱逐舰服役时间已经相当久了,“旗风”级驱逐舰是日本海自与上世纪80年代建造而成,服役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是地地道道的老舰。
在如今,这一级驱逐舰的性能已经严重过时,其性能甚至还比不上我国的054A型护卫舰。
这一次的相撞事故,中国渔船倒是没什么损失,船上人员也都安然无恙,但是“岛风”号驱逐舰的左舷后方却被中国渔船撞出了一道一米长,20厘米宽的大口子。
在刚一听说日本驱逐舰和中国渔船相撞的时候,虎哥本能的觉得不简单,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相撞地点,此次日本防卫省公开的消息称撞船地点位于日本鹿儿岛县屋久岛以西约650千米处,不得不说日本这个表述很有迷惑性,实际上屋久岛以西650公里处这个位置,距离我国上海市就仅仅只有120公里远。
当然了,这片海域也不是说日本驱逐舰不能来,毕竟已经在12海里领海之外,但是如此靠近中国大陆,还是不由得让人多想一层。
其次是撞船时间,要知道这个时候时候全球正处于疫情爆发期,各国军队协助本国抗击疫情都来不及,也就只有美国海军还满世界挑事儿,日本海自这个时候跑到中国外海来干什么?
第三就是损伤位置,此次撞船事故,日本海自岛风号驱逐舰左舷后方被撞出一个一米长的大口子,一般情况下,撞船是不会撞到这个位置的,除非两艘船的航线有交错,会不会存在海上“别车”的情况?
当然了,这也都是虎哥的疑问,在撞击事故的细节公布之前,我们也就不做胡乱的猜测了。我们今天主要来谈一谈另一个细节。
尽管日本防卫省没有提到我国渔船的受损情况,但是他们也提供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两艘船都凭借自身的动力各回各家,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这艘渔船的损伤并不算大。
接下来问题来了,为何现代军用舰艇,为何会如此的不结实?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毕竟在最近几年的军舰撞船事故中,受伤最重的往往就是军舰自己。
比如在2017年6月17日,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宙斯盾舰与一艘菲律宾籍货船在日本周边海域相撞,相撞造成“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右舷中部水线以下破了一个大洞,同时侧面的相控阵雷达也被撞报废,事故更是造成舰上人员十几人死伤,维修费用高达3亿多美元。
而另一方的菲律宾籍货轮却屁事没有。
还是美国海军,在同年9月21日,其下属的“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又和一艘利比亚籍商船相撞,撞击使得“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左舷后方水线部位破了一个大窟窿,又是十几人死伤。而另一方的商船则安然无恙。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二战时候的各种战列舰,只要没有被击中要害,往往是硬抗数枚航弹或者鱼雷都不沉,怎么时间过去这么久,军舰的“质量”相比以前,反而还下降了呢?
虎哥想说的是,其实这都是错觉。由于二战后各种大威力制导武器的发展,淘汰掉了二战时期那种重甲巨炮式的军舰,典型的就比如战列舰。毕竟不管你堆的甲再厚,又能抗住多少发战机投掷的航弹或者携带穿甲战斗部的导弹?
所以现代军舰往往都是“皮薄馅大”,但是这可不意味着其不结实,实际上现代军舰往往依靠的是结构来抗沉,甚至被炸成两截都不会沉。
比如说美国海军就曾经测试过已经退役的斯普鲁恩斯级伐夫号驱逐舰的抗沉性能,当时美国海军使用了一发MK48鱼雷击中了伐夫号驱逐舰的中部,结果这艘驱逐舰断成两截还仍然漂浮在海面上。
其次,大家也太过于小瞧了船舶撞击时候的威力,比如说在一战前,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的旗舰维多利亚号战列舰,就是被自己的友舰撞沉的,而这一次撞船事故共造成维多利亚号战列舰上358人遇难。
其实,两艘排水量足够的军舰或者民船相撞所产生的威力,一点都不次于挨上一发反舰导弹或者战列舰主炮炮弹。我们以衣阿华级战列舰的406毫米主炮炮弹为例,其穿甲弹的重量为1220公斤。
算动能的话,一枚速度800米/秒的炮弹是390兆焦;与此同时,一艘重2万吨、速度10米/秒的船是1000兆焦,谁大谁小一目了然。
再加上现代的大型油轮或者货轮,其船体外壳钢板厚度往往都在30到50毫米之间,这比军舰的船壳厚度大得多,所以相撞之后,往往就是军舰吃亏。
当然了,由于民船要考虑经济性,所以船体内部基本上都是货仓,水密隔舱的数量就不如军舰,所以抗损能力要差得多,往往一发反舰导弹就能报销一条数万吨的货轮。
所以说,真不是当代军舰不结实,实在是民船块头太大,携带的动能太高;这一次日本海自的岛风号驱逐舰损伤不算大,也多亏了对面很可能是一艘排水量不大的渔船,当然了,在中国近海,渔船也不一定就真是渔船。
据了解,日本海上自卫队此次和中国渔船相撞的“岛风”号驱逐舰是日本海自非常“古老”的“旗风”级驱逐舰的第二艘,这一级驱逐舰也是日本金刚级、也就是宙斯盾驱逐舰服役之前,日本最为强大的水面舰艇。
那么为何又说他古老呢?这是因为这一型号的驱逐舰服役时间已经相当久了,“旗风”级驱逐舰是日本海自与上世纪80年代建造而成,服役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是地地道道的老舰。
在如今,这一级驱逐舰的性能已经严重过时,其性能甚至还比不上我国的054A型护卫舰。
这一次的相撞事故,中国渔船倒是没什么损失,船上人员也都安然无恙,但是“岛风”号驱逐舰的左舷后方却被中国渔船撞出了一道一米长,20厘米宽的大口子。
在刚一听说日本驱逐舰和中国渔船相撞的时候,虎哥本能的觉得不简单,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相撞地点,此次日本防卫省公开的消息称撞船地点位于日本鹿儿岛县屋久岛以西约650千米处,不得不说日本这个表述很有迷惑性,实际上屋久岛以西650公里处这个位置,距离我国上海市就仅仅只有120公里远。
当然了,这片海域也不是说日本驱逐舰不能来,毕竟已经在12海里领海之外,但是如此靠近中国大陆,还是不由得让人多想一层。
其次是撞船时间,要知道这个时候时候全球正处于疫情爆发期,各国军队协助本国抗击疫情都来不及,也就只有美国海军还满世界挑事儿,日本海自这个时候跑到中国外海来干什么?
第三就是损伤位置,此次撞船事故,日本海自岛风号驱逐舰左舷后方被撞出一个一米长的大口子,一般情况下,撞船是不会撞到这个位置的,除非两艘船的航线有交错,会不会存在海上“别车”的情况?
当然了,这也都是虎哥的疑问,在撞击事故的细节公布之前,我们也就不做胡乱的猜测了。我们今天主要来谈一谈另一个细节。
尽管日本防卫省没有提到我国渔船的受损情况,但是他们也提供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两艘船都凭借自身的动力各回各家,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这艘渔船的损伤并不算大。
接下来问题来了,为何现代军用舰艇,为何会如此的不结实?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毕竟在最近几年的军舰撞船事故中,受伤最重的往往就是军舰自己。
比如在2017年6月17日,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宙斯盾舰与一艘菲律宾籍货船在日本周边海域相撞,相撞造成“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右舷中部水线以下破了一个大洞,同时侧面的相控阵雷达也被撞报废,事故更是造成舰上人员十几人死伤,维修费用高达3亿多美元。
而另一方的菲律宾籍货轮却屁事没有。
还是美国海军,在同年9月21日,其下属的“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又和一艘利比亚籍商船相撞,撞击使得“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左舷后方水线部位破了一个大窟窿,又是十几人死伤。而另一方的商船则安然无恙。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二战时候的各种战列舰,只要没有被击中要害,往往是硬抗数枚航弹或者鱼雷都不沉,怎么时间过去这么久,军舰的“质量”相比以前,反而还下降了呢?
虎哥想说的是,其实这都是错觉。由于二战后各种大威力制导武器的发展,淘汰掉了二战时期那种重甲巨炮式的军舰,典型的就比如战列舰。毕竟不管你堆的甲再厚,又能抗住多少发战机投掷的航弹或者携带穿甲战斗部的导弹?
所以现代军舰往往都是“皮薄馅大”,但是这可不意味着其不结实,实际上现代军舰往往依靠的是结构来抗沉,甚至被炸成两截都不会沉。
比如说美国海军就曾经测试过已经退役的斯普鲁恩斯级伐夫号驱逐舰的抗沉性能,当时美国海军使用了一发MK48鱼雷击中了伐夫号驱逐舰的中部,结果这艘驱逐舰断成两截还仍然漂浮在海面上。
其次,大家也太过于小瞧了船舶撞击时候的威力,比如说在一战前,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的旗舰维多利亚号战列舰,就是被自己的友舰撞沉的,而这一次撞船事故共造成维多利亚号战列舰上358人遇难。
其实,两艘排水量足够的军舰或者民船相撞所产生的威力,一点都不次于挨上一发反舰导弹或者战列舰主炮炮弹。我们以衣阿华级战列舰的406毫米主炮炮弹为例,其穿甲弹的重量为1220公斤。
算动能的话,一枚速度800米/秒的炮弹是390兆焦;与此同时,一艘重2万吨、速度10米/秒的船是1000兆焦,谁大谁小一目了然。
再加上现代的大型油轮或者货轮,其船体外壳钢板厚度往往都在30到50毫米之间,这比军舰的船壳厚度大得多,所以相撞之后,往往就是军舰吃亏。
当然了,由于民船要考虑经济性,所以船体内部基本上都是货仓,水密隔舱的数量就不如军舰,所以抗损能力要差得多,往往一发反舰导弹就能报销一条数万吨的货轮。
所以说,真不是当代军舰不结实,实在是民船块头太大,携带的动能太高;这一次日本海自的岛风号驱逐舰损伤不算大,也多亏了对面很可能是一艘排水量不大的渔船,当然了,在中国近海,渔船也不一定就真是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