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游牧军队,可以基本摆脱粮草问题的羁绊?
2022-04-28 23:48:24
看看中原的古代战史,感觉有两大基本特点:第一,就是战争规模特别大。在2200年前,就有接近两百万人的超级大会战,而同时代的其他大洲,比如所谓文明起源也不算晚的欧洲,同时代的大部分战争对比中原的会战,其规模只能算是两批人打群架而已。至于未来最牛的英伦三岛上的一些影响深远的所谓关键战役,其规模基本就相当于中原两个大村为了争夺水源而进行的定期互殴,因为战争总规模也不过几千人。中原古代战争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不像是以专心打仗为核心。所有双方的统帅,对阵期间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似乎从来都是同一个。也就是自带的粮草还能吃几天。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谁的胳膊最粗力气最大,而是哪一方的集体胃水平更能挨饿。所以大多数历史上的大会战的胜负,最终都变成了一个粮草储备厚度的问题。
图片
这在三国演义中就表现得最为明显。曹操在军粮危机下,要借粮草官王垕的人头一用,以安抚已经基本饿疯了的军心。而最关键的官渡之战,曹操一方在粮草消耗达到极限状态下,遇到了许攸这个二五仔提供的绝密情报,才下决心烧了袁绍的粮草,袁绍集团就崩溃了。而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是每次都打不过司马懿,而是粮草耗不过曹魏。最终也是干折腾不见什么具体的成果。实际上在古代的中原,所谓的粮草,并不是人吃粮而马只吃草。中原的主食是五谷杂粮自古如此。而所谓的草,其实包括马吃的干草也包括黑豆等牲口饲料。对中原的战马来说,自古必须是7分饲料加3分草料,让马只吃草就能行军打仗是基本的认知性错误。因此中原古代的粮草的概念,还是以粮为主。因为人马都可以吃粮。而在军粮十分困难的时刻,士兵饿极了,甚至是会抢吃喂马的黑豆等饲料。
如果连黑豆都没有,那么就要杀马吃肉了。因此在古代中原的作战,后勤运输主要还是运粮为主,只要不是冬季冰天雪地,马匹草料的问题都可以就地割鲜草或者用部分树叶解决。但是兵员吃的粮和马匹吃的饲料都必须长途随军转运。这基本是古代农业社会和农耕区作战的最常见的模式。而因为中原古代大会战的人数众多,因此军粮饲料的消耗量就非常惊人。如果两百万人进行大会战,那么其粮草和物资的消耗,就需要后面有2000万人的农耕区全部动员,都未必可以长期支持。史书都说因为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改变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冒险出击,才导致长平之战大败。其实根本原因是在长平战场,百万大军前期已经对峙了接近一年。赵国的后勤粮草根本就供不起了。而秦国国力强、存粮多尚且还可以再坚持几个月。因此赵括不得不冒险一搏。最终是做了个历史背锅侠而已。
中原农业区军队对粮草后勤的强烈依赖,也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历史上可以机动作战的距离。因为主力军团机动作战范围越大,那么给后勤的压力也就越重。比如历史上几个中原强大王朝对沙漠地带的远征,因为后勤补给不达标而造成的徒劳无功的次数,远远大于大获全胜的次数。而即使历史上少数犁庭扫穴式的大获全胜,期间后勤的损失也是惊人的。比如汉代的卫青霍去病的对匈奴的战略性打击成功,是以死亡20万匹马为代价,让帝国积攒了几十年的战马储备基本归零,这些马匹的损失其实主要不是作战,而是对漫长后勤粮草供应线上运输劳作的损失。正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中原军队的主力出塞以后,从汉代到明末。最远攻击距离几乎没有超过4000里的。因为4000里基本已经是农业后勤运输的极限。
历史上虽然有汉代李广利、陈汤和唐代高仙芝对中亚的超远距离远征,但是这些远征基本上都是大量利用当地的兵员。李广利和高仙芝的战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利用的雇佣军不太可靠的缘故。相反,古代的草原游牧群落,却可以近乎摆脱后勤问题的羁绊,屡次实现上万公里之遥的大远征,期间灭国无数,征服了惊人的地盘。难道游牧军队不需要粮草供应?其实也是需要的。不过草原军队历来消耗粮食相对很少,其马匹日常对饲料的需求也远远低于农业区的马匹。很多人认为游牧人群日常以吃肉为主,其实这个认知是相对不准确的。游牧人群的肉食消耗量确实比农业区要多,但是也不是天天吃肉。可以放开了吃肉,也只是在节日期间。游牧人群最大的日常饮食来源,其实是各种鲜奶和奶制品,再就是肉干和少量的米面。
在草原上,牛羊马都可以提供营养丰富的奶制品,可以同时当食物和饮品。而草原军队有另外一个相对优势,这就是骑兵的总人数远远少于步兵,因此后勤压力反倒没那么大。但是骑兵一旦组织起来,1000人马的加速冲锋,其感官压力比数万步兵冲击的效果还要大,因此草原军队有上万骑兵,就是规模很大的战斗军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西征,总兵力也不过10万骑兵。而且分为核心军团和数个大范围机动出击的游击军团。核心军团出征时除了携带马匹外,还有大量的牛羊一起跟随,是真正的“行辕”。这些牛马是作战的动力也是肉奶的自然来源。而且打到哪了就抢到哪里,基本的补给品从来不是问题。对骑兵游击军团来说,虽然队伍中牛羊不多,但却有大量的母马,一名骑兵一般至少带5匹马,母马照样可以作战,还可提供马奶。这种后勤与战斗一体的现象,让骑兵可以轻易地横越万里大漠,其作战机动性甚至比当代的机械化部队还要强。
图片
这在三国演义中就表现得最为明显。曹操在军粮危机下,要借粮草官王垕的人头一用,以安抚已经基本饿疯了的军心。而最关键的官渡之战,曹操一方在粮草消耗达到极限状态下,遇到了许攸这个二五仔提供的绝密情报,才下决心烧了袁绍的粮草,袁绍集团就崩溃了。而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是每次都打不过司马懿,而是粮草耗不过曹魏。最终也是干折腾不见什么具体的成果。实际上在古代的中原,所谓的粮草,并不是人吃粮而马只吃草。中原的主食是五谷杂粮自古如此。而所谓的草,其实包括马吃的干草也包括黑豆等牲口饲料。对中原的战马来说,自古必须是7分饲料加3分草料,让马只吃草就能行军打仗是基本的认知性错误。因此中原古代的粮草的概念,还是以粮为主。因为人马都可以吃粮。而在军粮十分困难的时刻,士兵饿极了,甚至是会抢吃喂马的黑豆等饲料。
如果连黑豆都没有,那么就要杀马吃肉了。因此在古代中原的作战,后勤运输主要还是运粮为主,只要不是冬季冰天雪地,马匹草料的问题都可以就地割鲜草或者用部分树叶解决。但是兵员吃的粮和马匹吃的饲料都必须长途随军转运。这基本是古代农业社会和农耕区作战的最常见的模式。而因为中原古代大会战的人数众多,因此军粮饲料的消耗量就非常惊人。如果两百万人进行大会战,那么其粮草和物资的消耗,就需要后面有2000万人的农耕区全部动员,都未必可以长期支持。史书都说因为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改变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冒险出击,才导致长平之战大败。其实根本原因是在长平战场,百万大军前期已经对峙了接近一年。赵国的后勤粮草根本就供不起了。而秦国国力强、存粮多尚且还可以再坚持几个月。因此赵括不得不冒险一搏。最终是做了个历史背锅侠而已。
中原农业区军队对粮草后勤的强烈依赖,也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历史上可以机动作战的距离。因为主力军团机动作战范围越大,那么给后勤的压力也就越重。比如历史上几个中原强大王朝对沙漠地带的远征,因为后勤补给不达标而造成的徒劳无功的次数,远远大于大获全胜的次数。而即使历史上少数犁庭扫穴式的大获全胜,期间后勤的损失也是惊人的。比如汉代的卫青霍去病的对匈奴的战略性打击成功,是以死亡20万匹马为代价,让帝国积攒了几十年的战马储备基本归零,这些马匹的损失其实主要不是作战,而是对漫长后勤粮草供应线上运输劳作的损失。正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中原军队的主力出塞以后,从汉代到明末。最远攻击距离几乎没有超过4000里的。因为4000里基本已经是农业后勤运输的极限。
历史上虽然有汉代李广利、陈汤和唐代高仙芝对中亚的超远距离远征,但是这些远征基本上都是大量利用当地的兵员。李广利和高仙芝的战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利用的雇佣军不太可靠的缘故。相反,古代的草原游牧群落,却可以近乎摆脱后勤问题的羁绊,屡次实现上万公里之遥的大远征,期间灭国无数,征服了惊人的地盘。难道游牧军队不需要粮草供应?其实也是需要的。不过草原军队历来消耗粮食相对很少,其马匹日常对饲料的需求也远远低于农业区的马匹。很多人认为游牧人群日常以吃肉为主,其实这个认知是相对不准确的。游牧人群的肉食消耗量确实比农业区要多,但是也不是天天吃肉。可以放开了吃肉,也只是在节日期间。游牧人群最大的日常饮食来源,其实是各种鲜奶和奶制品,再就是肉干和少量的米面。
在草原上,牛羊马都可以提供营养丰富的奶制品,可以同时当食物和饮品。而草原军队有另外一个相对优势,这就是骑兵的总人数远远少于步兵,因此后勤压力反倒没那么大。但是骑兵一旦组织起来,1000人马的加速冲锋,其感官压力比数万步兵冲击的效果还要大,因此草原军队有上万骑兵,就是规模很大的战斗军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西征,总兵力也不过10万骑兵。而且分为核心军团和数个大范围机动出击的游击军团。核心军团出征时除了携带马匹外,还有大量的牛羊一起跟随,是真正的“行辕”。这些牛马是作战的动力也是肉奶的自然来源。而且打到哪了就抢到哪里,基本的补给品从来不是问题。对骑兵游击军团来说,虽然队伍中牛羊不多,但却有大量的母马,一名骑兵一般至少带5匹马,母马照样可以作战,还可提供马奶。这种后勤与战斗一体的现象,让骑兵可以轻易地横越万里大漠,其作战机动性甚至比当代的机械化部队还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