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歼20难成中国空军主力 苏35带来新机会

2015-11-20 11:55:52   

经过几年的谈判,俄中最终签署了向中国供应24架苏-35战机、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合同。据《生意人报》消息,战机单价超过8300万美元。俄罗斯卫星网11月19日发表俄罗斯战略和信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的文章阐述了这份合同对中俄两国的意义。

  中国早在2008年就表示了对该型战机的兴趣,并在2011就其供应而正式要求谈判。为什么谈判进行得那么久?这其中有军事、政治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原因。

  与90年代的交易不同,中国现在并不急于马上弥补自己军队在技术装备方面的重大缺陷。中国工业现在已经可以满足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武器装备的基本要求。因此,中国方面也就可以平静地进行谈判,从而从俄罗斯方面获得最有利的合同条款。

  在2009年新中国建国60周年阅兵后的一段时期,在中国的媒体上就能感受到对中国在国防工业领域取得成就的愉悦。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关于打算购买苏-35战机的传言引起了中国公众相当消极的反应。许多人认为,恢复从俄罗斯购买成品战机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中国军事工业大国的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谈判的背景。

  此外,中国还提出了在俄罗斯战机上装备中国制造的雷达电子设备(舱内设备)的问题。这就要求改变飞机结构、一系列的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相应地,对价格也要进行部分修改。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根据现有资料,对有限数量的战机将装备只有中国感兴趣的、多余的117S型发动机的说法完全没有被证实。

  总之,苏-35对中国空军是有益补充,购买它们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所产生的费用。虽然中国目前正在测试两种隐身战机歼-20和歼-31,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空军和舰载航空队的主力并不是它们,而是基于苏-27平台的重型战机——歼-11B、歼-11BS、歼-11D、歼-15、歼-16和它们的各种变形机。

  因此,中国以苏-27为基础,找到进一步完善自己重型战机的途径十分重要,而苏-35则为发展该系列战机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在同一个航空团内使用这些战机将可以详细研究它们的优缺点以及战斗力。中国人设计的一些特性很可能会在自己的新战机上得以应用。但许多其他的东西,在正常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复制的,例如发动机和电子系统,中国可以从俄罗斯购买组件或组织联合生产以获得这些。

  对俄罗斯而言,出口24架战机也是划算的交易。首先,这改善了苏-35计划的盈利能力,也确保了在阿穆尔共青城的企业有长久的工作。与此同时,发生在2014年底的卢布贬值也使出口更加有利可图;其次,像中国这么大和有影响力的国家购买飞机,也有利于它们在其他市场的推广;第三,不排除中方继续购买该型飞机、单独的系统,或者要求生产许可证。重要的是,要记住,大规模向中国供应苏-27战机也是从一批数量为26架的订单开始的,后来根据规模,变成了出口和转让航空技术的巨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