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侦察机悄无声息飞到中国上空?中国战机硬气回击
2016-06-26 08:39:09
长期以外,我们都知道美、日还有其他国家的侦察机、战斗机经常出没在中国周边,在上个世纪中叶甚至时不常窜入中国上空。随着中国的地空导弹部队和空军部队在连续击落数十架有人机和无人机后,这些国家开始学会了搞擦边,利用类似于RC-135电子讯号搜集机的侧向大功率天线搜集讯号信息或者利用高空高速侦察机高速掠过配合宽视场相机拍下相关照片,不过这就是全部了吗?当然不是,还有一些更隐秘的杀手锏飞行在中国周边,它们悄无声息长期游弋,最高可达2万米的高度,无时无刻不盯着着中国的一举一动。面对这些中国就坐以待毙?显然不能,中方飞行员相当硬气的予以直接回击,这一幕最近通过新闻报道侧面公开后,让人不得不拍手称快!
在19日的军事新闻报道中,报道了中国海军航空兵“海空雄鹰团"的事迹。在视频中特别提到该团为了应对战备直接把飞行员准备室停放在了跑道附近,一旦紧急拉动全员2分钟之内确保战机升空。就在这个飞行准备室内的墙上,我们赫然发现了诸多醒目的“战果”,这些都是曾经被中方飞行员拦截过的目标。通过画面粗略辨认,我们可以看到至少有:美国P-8A反潜巡逻机、美国和日本的P-3C反潜巡逻机,EC-135、EC-130电子讯号相关情报搜集机、“全球鹰”RQ-4无人机,甚至还有美军B-52轰炸机。这些机型被以图版形式固定在飞行准备室中,显然就是在对外传递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飞行员随时准备好应对任何威胁。
结合之前军报报道过:海空雄鹰团曾经爬升到近1.3万米的高空对敌方无人侦察机进行查证驱离;还有美方报道过的至少2次RC-135被中国两架歼-11B战斗机和歼-10A战斗机夹击;更为著名的就是P-8A反潜巡逻机被歼-11战机“桶滚”机动驱离等报道综合来看,近些年来想要窥视中方的一些主力机型都曾是中国海军航空兵该团飞行员的手下败将,这点特别值得庆贺。不仅说明中国飞行员的水平与日预增,也说明这是一一次次打败了对方的种种企图。
“海空雄鹰团”现在的装备苏-30MKK重型战斗机和歼-10中型战斗机,这两型战斗机各有所长,不过多数情况下苏-30MKK战斗机出动的架次较多,主要是航程更长,双座配置;而歼-10只有歼-10S型才是双座机,要进行远海巡逻查证驱离任务还需要空中加油机的支持吗,所以出动次数较少。之所以这类任务双座机更合适,原因也很简单,不仅仅要驱离对方,还要进行拍照存档。这个时候就是体现双座优势了,前座驾驶后座拍照,对这类机型拍照不仅仅要拍摄其机号\机型\驾驶员,有时还要拍摄其外挂物情况,反潜机还要到机腹部去核实携带多少声呐浮标,是否已经投掷等等情况。虽然大家看到的是两方战机在空中对峙,实际上背后是整个空情体系在对峙,如果对方携带了相应影像侦察吊舱或者电子讯号吊舱,就需要提前进行相应规避和反干扰措施;要是对方携带的声呐浮标有缺少的情况,说明已经布放到位,会对我方潜艇和出海舰艇的动向进行搜集,就要进行相应的反制或者规避措施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为什么不采用类似于“巴伦支海手术刀”或者俄罗斯“24米超低空略过”的手法来进行驱离?这里面存在两种情况:正常海空相遇有处置守则,双方暗地里是斗智斗勇,明面上却只是在距离上找差距,比如“贴近50米”与“贴近15米”虽然只是距离,可态势立刻就发生转变,对方如果知趣自然就就放弃任务了。不过也确实有意志力比较坚强的机长,哪怕拦截方的发动机在耳边轰鸣也要坚持完成任务的,这就需要使用比较激烈的动作来进行驱离。比如从大型机的机腹部穿越,或者”桶滚“机动,再或者双机紧逼战术等等。而“巴伦支海手术刀”不过就是个意外,当时的俄方飞行员只不过想做个机腹穿越动作,没料到挪威飞行员第一之间看不到苏-27的身影后下意识推杆,成就了苏-27“巴伦支海手术刀”的美誉。这类动作中方其实也常做,从此次公布的画面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中方也经常进行高速机腹穿越动作,左右侧互换。这类行动以后还会经常发生,并且更为激烈的追逐或者更近距离的贴近还可能会发生,中国飞行员仍旧会义无反顾的冲上去,像前辈那样继续无所畏惧的捍卫祖国的天空,不过现在中方的战机性能更好,武器更精良也愈加锋利。
全文结束,谢谢大家之前的指教,欢迎更多理性点评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