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大陆海外大并购台湾宁可弃权?

2016-04-09 15:02:43   

就台湾而言,紫光案就显见对陆资的恐惧心理,相信新政府就任后两岸经贸壁垒会更高。2016年第一季两岸贸易额已大幅度下降,但大陆仍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台湾对大陆持续贸易顺差,两岸经济关联是不可能脱离的。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4月统计显示,2016年第一季中国大陆境外收购额占当季全球交易总额的大约15%,达到1010亿美元,接近大陆2015年全年境外交易1090亿美元的纪录,如果保持这一势头,估计今年将达到去年的4倍。
尽管大陆经济成长已降至25年来最低,但对外直接投资(ODI)却持续扩张。汇丰银行(HSBC)统计,2015年大陆非金融类ODI比2014年增加10.1%,超过外资对大陆的直接投资。2016年前两个月,大陆对外直接投资比去年同期骤增80%,其中以中国化工438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化工巨头先正达为最大宗;以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万达收购传奇影业、安邦竞购喜达屋最受关注;紫光集团2015年曾洽购台湾封测厂商南茂、硅品,但受政治因素干扰铩羽而归。
趋势很明显,新一轮陆资海外并购潮已经到临,2016年并将出现新的趋势:减少能源和资源领域的收购,转移焦点在工业品和消费品、金融、科技和电信领域;此外,私人资本收购笔数与交易额大增,渐成主力。
近几年大陆本土资产价格大涨,相对海外资产就显得价廉物美,人民币汇率变量增加,大陆在宽松货币情势下企业现金满手,透过海外并购管理汇率风险、谋求保值与增值,内在逻辑合理,亦可据此判断未来趋势。
陆资全球并购行动引发被投资国家的政治连锁效应,这几天英国与德州媒体都报导了大陆全球并购现象,认为类似1980年代日本在美欧的收购行动。陆资有意并购芝加哥证交所,美国国会出现反对的意见。陆资对欧洲的并购模式已相当熟练,买卖双方也建立了一定的信任,但仍不能化解根本的问题和忧虑。
美欧的疑虑在于,大陆未给予对等的并购准入,且资产并购可能造成核心技术流向大陆。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对陆资并购设定审查机制,对热点项目如电信、科技、金融等领域实施战略保护措施。其实,要求对等收购准入是假议题,大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勃兴,外来资金和技术是重要动能,大陆一直维持充分开放,现在的现实问题应该是,外资进入大陆是否力不从心。
症结问题在于,陆方除了钞票,还能给被投资方什么?资金之外,技术投入是关键,技术主导的并购才是稳固、安全、易于被接收的。这意味陆资出海还在起步阶段,还在「粗放」期。上世纪西方国家以资金、技术双重优势引领全球投资潮,这才值得大陆借镜。当然,海外投资的技术引领力,实质就是本土的产业及技术竞争力,这是大陆经济未来必须面对的重大考验。
大陆海外投资的另一个重要地区,是「一带一路」沿线,对陆资而言,并购风险大于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投资亦可显见陆资跨境并购的「粗放」特点,投资风险相对更大,大陆必需更精准选择优质的投资目标,降低风险,这一方面还需要更多经验累积与研议。
同时,被投资方亦担忧会否产生投资依赖、撤资的不稳定风险?大陆是「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它们对大陆存在贸易赤字,依赖大陆的融资,因而产生戒心。但解决「依赖」问题的办法不是限制外资,而应该固本,也就是鼓励储蓄、增加本土投资,或者本币大幅贬值,以提振出口。
就台湾而言,紫光案就显见对陆资的恐惧心理,相信新政府就任后两岸经贸壁垒会更高。2016年第一季两岸贸易额已大幅度下降,但大陆仍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台湾对大陆持续贸易顺差,两岸经济关联是不可能脱离的。
两岸需要建立更现实和安全的合作路径,台湾应开放陆资直接投资,还是仅接受相互代工及商品订单,只赚贸易财?相信后者可能性更大。在这种自我限制思维下,经济成长动势必要受到更大的考验。
台湾的压力不仅只来自大陆,还来自台湾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定位,在全球经贸急剧调整的当下,自我限缩将加速边缘化。台湾必须摆脱宿命,引进包括大陆在内的所有资源,加速产业升级,才能维持经济贸易的优势和开放的国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