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鹏: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2015-06-22 16:18:26   

          这位李先生的大作,值得一读。比那个“纳格丽堡酒庄”强百倍。
但是题目,建议要修改。一路一带保留。从黄河文明,要改。因为近年的历史考古证明,长河流域的文明,如浙江、湖南、江南等地,并不亚于黄河流域。炎黄子孙,炎帝那时就常在湖南活动,许多重大发现,如水稻、茶叶、草药等都在湖南进行的。所以黄河文明不足以代表中华文明。且给人以分裂之感觉。

         科举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发明,它标志着帝国制度开始走向完善。中华帝制相对于封建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进步: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分立,有了非常坚实的制度基础。——很不错,能透过历史表面看到本质的东西,一开始差点被作者的名字给骗了:看到李X鹏之类的字眼本来是无甚好感,懒得关注的。。。

        李晓鹏: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2-8)杨坚复辟

  八、杨坚复辟

  东晋和南朝的那一串帝国还在南方继续玩门阀政治的时候,中国北方经过超过两百年血流成河的大混战,终于把豪强地主的势力消灭的差不多了。少数民族的汉化以及与汉民族的混血,也基本完成,

  公元439年,鲜卑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均田制。这个后面再说。另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就是在农村地区建立“三长制”: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这“邻长”、“里长”、“党长”并称“三长”,职责是检查户口、维护治安、征收田赋、组织大家服兵役与徭役,属于准国家公务员,由县政府统一管理。

  这个“三长制”的意义很大,打破了西汉末年以来的地主豪强实际上的封建割据。

  我们知道,秦朝是彻底的国家一管到底,地方上不仅有郡县两级,乡里面还有里长、亭长,亭长、里长直接由县令任命,是领国家工资的公务员。[1]

  汉高祖刘邦就当过亭长,相当于今天的乡长。他负责组织本地区的农民去首都服劳役,给秦始皇修建宫殿,正好看到了秦始皇的仪仗队经过,还感叹说:“大丈夫就该如此。”有一次他又带人去服劳役,结果很多人中途就逃跑了——因为秦朝劳役负担太重。刘邦管不住。按照秦朝的法律,这种情况下他会被治罪甚至可能砍头。刘邦一咬牙,干脆带着剩下的人进山里当土匪去了,等到陈胜吴广起义以后,他这才带着土匪下山来攻占老家的县城,宣布“起义”了。

  汉朝建立以后,继承了秦朝的乡村管理制度。但是到了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势力坐大,里长、亭长基本上就形同虚设了。这些名义上的国家官吏实际上就管不着乡村地区了,都是豪强地主说了算。

  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战乱,地方豪强纷纷成立私人武装,建设山寨碉堡等等,保卫自己的地盘,管理土地上的人民,中央要征税征兵等等都要通过这些豪强。这种体制被后世称为“宗主督护制”。北魏现在强力推动“三长制”,就是努力恢复秦朝的中央直管农村的体制,用来取代宗主督护制。标志着中央权威的回归。

  534年,北魏又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这两个魏国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然后北周灭掉北齐,再次统一北方。

  公元581年,北周皇太后杨丽华的父亲杨坚,利用皇帝年幼的机会掌握了大权,逼迫皇帝禅让,建立隋帝国。九年后,杨坚下旨发兵南征,消灭了南朝,统一中国。

  杨坚篡位的过程顺利的出奇:他既没有立下过什么军功,也没有治理国家的政绩,从亳州主管被提拔到宰相的位置只有一年,就先后杀掉北周的主要宗室成员,顺利登上皇帝位,篡位前后都没有发生过一点政治动荡。堪称权臣篡位的最佳典范。

  杨坚能够这么顺利的篡位,主要是背后有汉族精英集团的支持。

  经过两百多年的民族融合,虽然表面上北魏、东西魏、北周的皇帝都还是鲜卑族,但这些少数民族的人数很少、文化程度跟汉民族比起来也差的很远。汉民族主要是受门阀政治的祸害太深才导致“五胡乱华”的。门阀势力被消灭以后,来自普通家庭的汉民族优秀人才很快就进入到了国家统治阶层。到了北周的时候,行政和军事权力大部分都已经掌握在汉人手中。

  比较典型的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他在乱世中利用自己的勇气和才干,一步一步从流民、士兵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军事统帅。

  这些汉人对中国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是不满意的。在这种情况下,杨坚以杨忠儿子的身份,代表汉民族重新夺回皇权,顺理成章。他只不过是完成了汉族复辟的最后一击,鲜卑政权在此之前其实早已被汉人接管了,除了皇帝是鲜卑族以外,其它实权派几乎都是汉族。所以杨坚并不需要做很多复杂的策划,直接把皇帝家的亲戚抓起来杀掉就完事了。军方和文官集团方面都没有表示异议。

  [1]亭长、里长跟郡守、县令的主要区别是:郡守和县令回避制度,本地人一般不能当本地的县令,但亭长、里长则基本都是本地人。县令以上的官员是国家正是编制,会跨地域调动、升迁,而亭长、里长则不会纳入这个官员序列,属于基层自治机构的代表。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2-9)科举革命

  九、科举革命

  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杨坚就像秦始皇一样,做出来很多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改革。诸如制定完备的帝制法律体系《开皇律》、确立三省六部制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科举制度。这个制度成为了门阀政治的终极克星,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杨坚对帝制时代中国的影响,仅次于秦始皇。可以说,杨坚是一个具有秦始皇优点而没有秦始皇缺点的伟大君王。他跟秦始皇一样雄才大略,但是却注意节俭,爱护民力,废除苛刻的刑罚。他发动战争和修建工程主要都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只求达到目的,不求好大喜功。他也没有耗费巨资为自己修建奢华的宫殿,陵墓修建标准只相当于汉朝的公卿而不是皇帝。

  经过杨坚二十年的努力,中国完全复兴:版图、人口、耕地面积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规模。从各方面来看,隋朝都将成为一个辉煌的大一统王朝。

  不过它运气不好,遇到了中国历史上头号暴君杨广。

  如果说杨坚有秦始皇的优点而没有他的缺点,那么杨广则正好相反:有秦始皇的缺点却没有秦始皇的优点。父子两个正好完全优缺点互补。

  我们前面说了,秦始皇同时干了三件事,超过了人民的承受能力,导致国家覆亡:对匈奴和南越的战争、修建长城和秦直道、修建超大规模的宫殿和陵墓。杨广在这三个方面一点不落的全干了:三次远征朝鲜、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

  按照隋帝国当时的国力,杨广如果只干其中任何两件事,帝国都不太可能灭亡。但他实在太猛了,三管齐下,终于引起了跟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样遍地开花的大暴动。最后由李渊李世民父子出来终结了混战,建立唐朝。

  唐帝国借鉴了从北魏以来各个朝代的制度探索,力求彻底避免毁灭汉朝的门阀政治。最重要的制度有两个:均田制[1]和科举制。

  首先讲讲均田制。它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从经济根源上掐断门阀家族的基础。

  唐代田令规定,每户最多可以占有多少亩田地,有一个青壮年男子的家庭上限大概是100亩。超过上限的要收归国有,不足这个数量的可以向官府申请补足。

  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太可能真的补足上限——这太理想化了,建国初期,由于战乱,官府手里有一些无主的荒地,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申请一点;如果某地大部分人都很缺土地,而有个别家庭土地太多的,则需要拿一点出来分配给没有土地的本地户籍农民;还有就是缺少或没有土地的人可以自己去开垦荒地,垦出来归自己,通过申请授田的方式取得官府的事后承认。总之,就是想办法保障大部分小农家庭都有一块可供糊口的土地。

  这个制度还限制了土地占有的上限,超标部分是违法的。按照法律要收归国有,然后再分配给没有土地或者不够上限的农民。

  不同品级的官员所能拥有的土地数量的上限不一样:亲王最多可以有1万亩土地,一品官(正国级)可以有6000亩土地,而最低的九品官(科级)只能有200亩,是普通家庭上限的两倍。

  官员违规侵占老百姓的土地,一亩以上就会被打六十大板,最高的处罚是发配到边疆做两年苦役。这对于地主和官员勾结进行土地兼并是一个威慑。

  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泽州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各占泽州境内良田数千亩,被举报之后,土地就被没收分给贫民。唐太宗的儿子李治登基,有人举报顾命大臣、当朝宰相褚遂良低价强买别人的土地,褚遂良即被贬职到地方上去当刺史——连宰相都会被贬职,可见唐朝前期对土地兼并管理之严格。

  比均田制影响更为深远的就是科举制了。

  有了这个制度,国家终于可以比较独立客观的选拔政治人才了。科举制度主要是一个“门槛”,进入官场以后还是要按照别的规则来决定升迁。但是这个“门槛”本身明确了官僚集团的准入条件:有钱的没钱的,大地主、小地主、普通农民家庭的人,只要科举能够得到好的成绩,就可以进入官僚集团。这就从制度上切断了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可能再有可以世代做官的家族出现了。

  科举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发明,它标志着帝国制度开始走向完善。中华帝制相对于封建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进步: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分立,有了非常坚实的制度基础。基于财产继承的经济阶级不再与政治统治阶层直接相关。中国从此有了一条供来自社会中下层的杰出人物进入统治阶层的常态通道,无数英雄人物开始通过这条通道来践行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无需等待天下大乱的时机。

  由于有了这么一条大通道,阶级之间有了流动的可能性。像东汉末年那么强悍而顽固的门阀政治就不可能再次出现。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被消灭是享有做官特权的门阀世家,并不是消灭了名门望族。后来还有很多“书香门第”,一个家族能够连续不断的出现高官名士,那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家族教育传承,能够持续的培养出优秀的后代。这种“门第”对社会进步是有益的。

  没有了可以独霸一方的封建门阀家族,国家统一变得更为容易。从汉朝灭亡到隋朝统一,足足经过了三百七十年的时间,接近四个世纪。这个时间太漫长太恐怖了,这是中华民族的大黑暗时期。春秋战国的混战,至少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样伟大的思想盛况;而门阀政治下的内战,则只有腐朽轻浮的“魏晋风度”。

  自从隋文帝杨坚建立科举制度以后,中国改朝换代的混战大大缩短,

  从唐朝灭亡到北宋统一中国,只用了七十年。此后,宋元明清四个大统一王朝之间都是“无缝连接”,再也没有出现过旧的王朝灭亡、新的王朝尚未建立的大混战时期。即使把农民起义的时间算进来,从唐末黄巢起义到北宋统一只用了九十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到朱元璋统一中国,只用了不到二十年;从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到清朝统一中国,也只用了不到二十年。

  这是因为,地方上已经没有了封建割据势力,同时,优秀人才都被吸收进了垂直管理的官僚系统,新政权只要摧毁旧的中央政权,很快就能统一中国,并且继续沿用原来的管理体系。这使得中国人可以在帝制时代享有更长的和平时光,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了古代世界生活最为幸福的民族。中华帝制也因此成为人类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国家制度。

 
  [1]唐朝法令中并没有“均田制”或者“均田令”的叫法,这个名称是后人把北魏的均田制套用过来的。唐朝基本的土地制度安排是跟北魏的均田制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