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只有中国,而中国还有别人

2015-11-20 14:47:22   

自从油价去年开始大幅下跌,所有依赖原油利润的国家一直感受着压力,或许俄罗斯最为明显。卢布与油价一齐下跌,其币值较2014年年中下跌80%。在去年初入侵克里米亚并支持乌克兰分裂分子之后,俄罗斯遭受到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制裁。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GDP已经连续第三个季度收缩,经济深陷衰退之中。

由于油价低迷、西方的制裁以及沙特抢占欧洲原油市场,俄罗斯经济严重受困,本周中国向俄罗斯支付了一笔巨额油气预付款,缓解了俄罗斯经济的燃眉之急。俄罗斯最大的原油企业俄罗斯原油公司(Rosneft)最近收到了一笔自制裁以来最大的海外资金——来自中国的9965亿卢布(约972.6亿人民币)原油预付款。

 

 

中国现在是俄罗斯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但对中国来说,俄罗斯并不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国,尽管俄罗斯在中国的贸易伙伴国中能排入前10名。虽然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原油和天然气,但中国的能源进口多元化,俄罗斯也并非是中国唯一和主要的能源供应商。

 

【中国被加入能源署】


 

国际能源署最早是由经合组织在1974年为应对石油危机时成立,创立初衷是为协调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以便在未来石油供应再次出现紧张局面时,能够采取统一的紧急应对措施。目前,国际能源署共有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29名成员国。其功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颇有些类似,不过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都是石油进口国,且均为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

而中国却“联盟国”身份与国际能源署常用的“成员国”在称法上有所差异。在国际能源署此前对于相关国家的划分中,只有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分,并未出现联盟国这一提法。加入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国际能源署规定在出现石油危机时,必须接受统一释放战略石油储备的调派。这点上中国肯定是不会参与进去,但是世界能源需求的重心逐渐向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这促使国际能源署考虑拓展其成员国的范围,以期保持该组织的话语权。曾多次与中国沟通加入该组织的事宜,不过迟迟未能实现。


 

考虑到中国在国际能源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国际能源署对于“拉拢”中国入会一事始终未曾放弃。今年9月,新任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将其出访的首站定在了北京,而根据以往的传统,新任署长首先会访问该组织的成员国,而非“编外”国家。

比罗尔在此次中国之行时曾表示,中国与其他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成为国际能源署完全的参与者,如比罗尔所愿,2个月后,中国最终以“联盟国”的身份加入了国际能源署。而在此前,中国的身份是国际能源署伙伴国,拥有同样身份的包括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国家。

 

【原油下跌是供的问题,还是需的问题】

 

 

欧洲央行下月是否决定在欧元区采取新的经济措施或许取就决于其对油价下跌原因的判断。行长德拉基与执委会委员普拉特都表示担忧低价能源是对经济发展发出的警告。虽然目前为止的油价下跌主要是因为供应过剩,对于非能源企业与家庭消费来说是有利的,但欧央行官员正观望其是否也反映了经济前景不景气。

如果欧洲央行认为(油价下跌)主要是由需求端引起的,那么油价下跌将不是一个什么有利的因素。虽然低通胀率在短期内可能刺激消费性开支,但这也会是出口需求减弱的信号,而出口减弱又会导致投资减少。原油价格自2014年6月以来下跌了约一半,分析认为全球原油过剩还将持续。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产量高出其目标配额,俄罗斯产油量也正处于后苏联时代的高位,而美国的库存比五年来平均季度水平高出了不止1000万桶。

 

 

但就目前消息面局势来看,本人认为各大原油供应国因市场争夺问题大玩争夺战引起各需求国大玩库存战,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区间变缓,肯定会改善,但是更多的也是更复杂的是供应方造成的影响。而且要全方面短期遏制供应,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来背这个“黑锅”,也不愿挑这个“大梁”。因此油价的低迷必将是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