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舰为何非要要核动力而不是常规:这个问题现在只有中国能解决
2016-07-31 12:26:26
要解答这个问题,可能法国和日本更有发言权,其实不用好奇很容易解释:日本曾经花40年研发船用核反应堆技术,最终造出来的实验船才跑了1000多海里就退役了。大家可能觉得核反应堆日本应该玩的很熟练了,为何还没开发出来船用反应堆呢?从材料、技术、压力容器、回路设计日本都没有核心制造能力,能造出来可用的船用反应堆都怪了;至于法国也容易理解,“戴高乐”号航母使用的是改进后的艇用反应堆,总吨位才4.2万吨还赶不上美国人的一半,就这样也达不到30节的航速。我们以从1到5来划分下船用反应堆技术的难度系数,设计船用反应堆4.0,船用压力容器制造5.0,回路设计5.0,日常维护技术4.0...如此顶级的设计,连法国都搞不定,更别说日本,所以俄罗斯在这个领域确实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就。不过这也是俄罗斯在核动力破冰船和核动力巡洋舰上层层积累50年的结果。这是俄罗斯最擅长的领域,尽管由于一些波折使得中间并不顺利,但是这是俄罗斯在大吨位舰艇上最为成熟的动力单元,在目前找不到更合适的动力源上,俄罗斯被迫要继续将就核动力。
说到主流的常规燃气轮机动力,那就是俄罗斯痛心之处了,甚至连法国要暗暗叹气,尽管有成熟的工业燃气轮机主机,但是把燃气轮机搬上军舰并能够稳定运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技术积累也基本无法完成这样的情况。俄罗斯也想放弃核动力,主要是在普通军舰上只能使用单堆,不能实现有效的双机可靠保障;并且在反舰导弹越来越给力的今天,一发命中后反应堆整条舰就面临彻底被废弃的风险,但是燃气轮机只能依靠乌克兰。之前,俄罗斯土星公司与乌克兰曙光机械设计科研生产企业联合研制了多款燃气轮机,例如M90FR型燃气轮机,这种单机功率27500马力的中等燃气轮机,两台配合柴油发动机能够把4000吨的22350型护卫舰推进到30节的航速。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俄罗斯现在被迫要停产修改设计。影响的还不仅仅是这么一款,11346型护卫舰也因为使用乌克兰的动力,现在也得放弃。俄罗斯工业部门预计,在2017年左右才能完成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工作,但是由于俄罗斯此前并没有完整的生产经验,所以外界普遍认为,此时俄罗斯的“领袖”级驱逐舰再度拿出核动力方案就是对俄罗斯自产燃气轮机的最大否决票。毕竟此前在22350型“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级护卫舰在适航时,就出现过一台M90FR型燃气轮机失灵的问题,这还是乌克兰帮忙设计建造、安装、维护下的成果,要是换了俄罗斯自研产品还不知道会如何。正因为如此,俄罗斯现在卡在并不是不能设计,而是不能生产和持续改进、维护,毕竟大型船用燃气轮机的制造需要是完整产业链条,这也是俄罗斯目前缺乏的。
回顾俄罗斯目前的状况,乌克兰指望不上了,美、英更不可能,唯一能够帮俄罗斯完成后续生产任务的唯有中国。中国从上个世纪引进乌克兰的UGT-25000燃气轮机技术并结合国产化生产,有了现在完全国产化的QC280燃气轮机。而且QC280燃气轮机和俄罗斯现在使用M90FR燃气轮机属于一脉技术的继承而来,甚至中国在这些基础成功研制了中冷回热联合循环燃气轮机。这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具备跟欧美一样的先进联合循环动力驱动模式。并且中国相关的产能足以确保按时交付这些庞然大物,船用燃气轮机可是个不小。由于俄罗斯已经向中国进口过船用柴油机作为替换动力,出口燃气轮机这种高级项目尽管要面临诸多难题,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现在已经在“太行”发动机基础上研发了船用燃气轮机目前也已经开始装机模拟测试,也就证明中国现在不仅仅可以完成制造,还可以完成设计-改造-实验的全过程,最终再度改进修改。这些都是俄罗斯目前急需的能力,仅仅依靠自身攻关,耗时长不说,更可能无法保证按节点完成。在多国联合围剿的今天,俄罗斯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来抗衡。
我们都知道中俄联合现在已经干成了不少大事,从航空航天技术联合,到双方军事情况互信加深的各种军演,甚至还有涉及核心防空的区域反导联合演习,说明中俄互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我们已经向俄罗斯逆出口了不少装备,从末敏弹到船用柴油发动机,还有大型舰用横纵向补给系统,这说明中俄之间还是可以展开更多合作的。虽然船用燃气轮机比不上飞机发动机数量那么大,可仍然有利可图,并且这将会确保中俄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持续数年之久;因为要帮助俄方持续改进和维护,这笔订单不只是赚钱那么简单。帮俄罗斯摆脱的只能将就用核动力的尴尬,就目前来说俄方必然会投桃报李,中、俄双方合作还可以继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