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国产隐身5代舰载机的竞标到底有没有确定?

2018-11-10 22:13:59   





瀚海狼山认为,关于国产隐身5代舰载机的问题,几乎已成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大家关注度极高的一个方面。最近又被舆论热炒了一次,说法是某型机不但最终拿到了户口,而且还确定上舰,甚至还有模有样的说竞标对手的舰载机团队已经解散了云云,说的好像板上钉钉。当时很多朋友就问这事难道是真的?狼山的态度一向比较淡定,毕竟这种说法,几乎几个月就出现一次,都没什么新鲜度了,这次再让消息飞一会也无妨。
果然,现在确认了,根本就没那回事,甚至户口的事情还继续等待召唤呢!其实这个事情基本面是明摆着的:一个已经服役,一个厂家试飞都很罕见。事关未来几十年顶尖国力,怎么能根据偏好和舆论炒作就敢定案?这种大事岂能儿戏!
事关未来大战略的军品竞标,自然一切要以战斗力的高低和能否有足够的前瞻性和军事技术的制高点为最终标准,任何高不成低不就的方案,都没有操作的价值。
某型已经服役成军的国产五代机,在过去讨论上舰问题时,对比常规布局,所谓最大的短板,是减速性不是特别好。注意是减速性而不是低速性。低速性是舰载机必须过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非常规布局的战机最低失速速度并不比常规布局飞机高,只是某型机由于细长而减速性对比常规布局少慢一些。但是这种印象,是在采用传统发动机的情况下的问题。在矢量歼10B完成各种落叶飘和眼镜蛇超机动后,鸭式布局减速性这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一旦某型重型机安装上两台矢量大推力发动机,那么减速性能将远远超过任何只安装常规动力的现役舰载机。



第二,这个问题讨论过多次了。就是重型机对甲板的冲击是否比中型机大的问题。着舰对甲板的冲击,不是看舰载机本身的绝对重量,而是看降落自重和机翼面积的对比。说到底是翼载荷的指标。机体大的歼15和苏33是轻盈的飘降,而吨位更小的F18和米格29K却像实打实的砸在甲板上,已经说明的很清楚。机翼越大的飞机上舰,优势更明显。
第三,就是停机数量的问题。那么某重型机停机面积真的比中型机大的多?不是那么回事!某国产隐身重型机一样可以折叠机翼,折叠后占地面积比歼15折叠后少的多,而且19米的机长和17.5米的机长,占地的差距本就微乎其微,当航母的吨位在8.5万吨以上后,两者载机数量的差距,不会超过3到4架!
第四,发动机可靠性和产能的问题。有人担心国产隐形重型舰载机同样用4代大推,会与陆基型号抢夺发动机的产能。这种担心到目前已经没有必要。国产4代先进大推已经可用很明确了。而且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需求量越大,产品线越充分,反倒质量提高更快,成本下降更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而且陆基和海基型号用大体相同的发动机,能减少后勤的复杂性。至于国产先进中推突破后,并不一定非要用在舰载主力机型上,无人机和出口型号都可以用。无非是多一种选择。



第五,重型机的优势是全面性的,这是不需要再多说的共识!甚至重型机的发电量都是中型机不能比的,发电量关系到电子战感知能力,网络战对伴飞无人机的指控能力,以及定向能武器上机后的作战性能问题,所谓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美帝已经走了歧途,我们还不去超越?不抓住历史机遇,那就真的无语了。当然,这都是个人看法、一家之言。具体如何定标,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