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我们教会了中国人造船,如今却要买他们的发动机
2017-02-27 08:15:58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2月23日刊发谢尔盖·伊先科的文章《中国在造船领域领先全世界,而我们比北京落后太多》称,2016年中国入役的海军主力舰艇数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1艘对3艘。文章中,作者心酸地感慨道:当年正是我们教会了中国人建造军舰,但可悲的是,昔日的老师在造船领域已经落后太多。如今,听到关于中国迅速打造远洋舰队的新闻时,我们却只能惊讶地摇摇头。
中俄造船业的差距之大,远超常人的想象。雪竹君统计了一下,中国仅去年一年服役的水面舰艇的总吨位,就远超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二十多年服役的所有水面舰艇的总吨位。2016年,中国海军新舰入列继续保持“下饺子”的迅猛态势,全年共入列导弹驱逐舰1艘、导弹护卫舰9艘、两栖船坞登陆舰1艘、坦克登陆舰4艘、综合补给舰3艘,其中2万吨级舰艇达到4艘,入列舰艇总吨位近15万吨。而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服役的水面舰艇的总吨位还不到10万吨,且这里面绝大多数还是苏联时期未建完,俄罗斯续建的老船。
在整个90年代,俄罗斯接收的主力战舰都是这些苏联遗产。苏联解体极大地冲击了俄罗斯的造船业,由于设备老化和熟练工人的流失,加之经济恶化导致国防预算缩水,续建这些老船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最离谱的就是不惧级护卫舰的2号舰。该舰早在1988年就已开工,苏联解体后,其建造工程在1994年被迫中断,直到2002年才得以恢复。2009年,这艘不惧级护卫舰终于服役,此时离该舰开工已二十一年之久,可谓名副其实的“二十年磨一舰”。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油价的暴涨使俄罗斯的国防预算快速攀升,俄罗斯海军决定采购新舰替代日益老化的舰艇。然而衰落的造船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恢复过来的。设备旧了可以买新的,人才流失了却只能重新培养,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苏联的军事工业分布于各个加盟共和国,导致俄罗斯生产的武器不得不向这些国家购买各种子系统。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的6艘11356R型护卫舰中的后3艘无法获得来自乌克兰的燃气轮机,只能作为半成品卖给印度,让印度去买乌克兰的燃气轮机自行安装。无独有偶,俄罗斯最新锐的22350型护卫舰也在造了两艘之后也被乌克兰的燃气轮机卡了脖子,已开工的后续舰只能苦苦等待国产燃气轮机。
11356R和22350这两型护卫舰排水量不过4000多吨,然而这已是俄罗斯目前能够建造的吨位最大的水面舰艇了。22350型护卫舰是俄海军未来的主力战舰,首舰“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于2006年开工建造,2010年下水,然而直到今天仍没有完成海试。当年能够批量建造航母的超级大国居然沦落到十年搞不定一艘护卫舰,实在令人感到悲哀。小小的护卫舰尚且造得如此艰难,那些传说中的“领袖”级驱逐舰和“暴风”级航母之类的大舰,也就能造出个模型罢了。
实际上,现在的俄罗斯就连排水量不足千吨的21631型护卫舰的柴油发动机都不能自产。由于该舰采用的德国发动机同样因为乌克兰危机而断货,俄罗斯被迫从中国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进口了8台CHD622V20型柴油机。俄海军的新一代综合补给舰“帕申院士”级也从中国进口了5套先进海上综合补给系统,原因同样是不能自产。
中国的造船业和其他工业一样,都是建国初期苏联援建的,然而当年的学生如今却远远超过了老师。正如谢尔盖·伊先科在文章中称:“对俄罗斯海军和造船厂来说,这一切都是不可抗力。谁也说不清事情怎样才会有转机。感觉上,我们与中国的差距触手可及。但事实上,我们之间已经存在一道深深的鸿沟。”(利刃/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