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遇到救命金主!乌克兰:帮亚洲最西端的大国造大飞机
2018-05-05 06:01:17
在近日于土耳其举办的欧亚国际航展上,来自乌克兰的安东诺夫设计局宣布了其全新研制的大型运输机安-188的启动客户——本届航展的东道主土耳其。据悉,该机将由安东诺夫和土耳其方面"共同研制和生产",而土耳其方面的最终目标很有可能是完成整机或大部件的"国产化"。

图为会场上展出的安-188模型,可见其机舱内搭载的步兵战车。
据安东诺夫公司的公开资料显示,安-188的技术源头是与A400M竞争"欧洲运输机"项目失败的安-70型运输机,但相关指标上较后者有所放大,最大载重量超过50吨。考虑到其起飞重量在160吨左右,和A400M(最大载重37吨)以及日本川崎C-2(最大载重量26吨左右)稍重,但处于同一个重量段位,这个载重数据已经是相当强悍了。

图为2015年时公布的安-188计划和C-17、C-130J的对比图。目前该机已经再度放大。
当然,对土耳其军备稍有了解的读者很可能会想起:土耳其不也是购入了欧洲运输机A400M么?当然,作为该机最大的海外客户之一,土耳其不仅是A400M的购入国,更是2000年宣布"未来运输机"计划的A400M计划"创始国"之一。
但在A400M计划当中,土耳其只负责制造配线等少数配件,距离"大飞机之梦"还离得太远。这对于有着摆脱欧洲影响,复兴奥斯曼帝国之梦的土耳其而言有点不太好受。

图为安东诺夫公司宣传册中,以安卡拉为基地时安-188的"极限荷载航程"和"均衡荷载航程"。
因此,当安东诺夫唯一的一架安-70满世界寻求客户时,双方几乎一拍即合:土耳其手握钞票,在扩军之余还需要建立完备的现代航空工业;而安东诺夫公司手握苏联时期遗留下的技术和设备,需要钱以维系生存。
当然,既然是为土耳其这个唯一且最大的客户所"量身定做"的机型,其需求也就必须贴近土耳其的需求:苏联时期研制生产的D-27桨扇发动机(又称开式涡扇发动机)被CFM国际的CFM-56发动机替代,而乌克兰方面也宣称其生产的D-436发动机能成为必要时的备份,这明显是考虑到万一土耳其遭遇西方制裁时的备份手段。

图为在航展现场上进行飞行演示的安-77运输机。该机就是当年唯一一架安-70。
可以肯定的是,陷入困境的安东诺夫公司肯定无法对安-70完成航电和配套系统的西方化,因此坊间一直都对安-77的改造资金来源"摸不清头脑":最有可能引入安-70整机和生产许可的中国已经独立研制了不逊于伊尔-76的大型运输机运-20,和乌克兰关系彻底决裂的俄罗斯也跌跌撞撞地完成了伊尔-476。不过从现在看来,用土耳其资金完成的安-77俨然已经成了安东诺夫公司的"客户体验平台"。

图为宣传册中安-188的荷载能力。
平心而论,就算是苏联时期诞生的安-70,其整体设计和制造水平也丝毫不逊于A400M——当年若不是因为某些复杂的原因,德国主导的安-70生产案几乎差一步就要成为现实。
因此,有安东诺夫公司丰富的经验作保,基于安-70的安-188无论如何不会比安-70更差,其运载超大超重部件的能力更是全面超越A400M。但这样一来,土耳其的"航空野心"乃至更深层的考量就已经浮出水面,"有钱不支持欧洲兄弟"很有可能就此成为欧盟的"欲加之罪"。(利刃/TO)
图为会场上展出的安-188模型,可见其机舱内搭载的步兵战车。
据安东诺夫公司的公开资料显示,安-188的技术源头是与A400M竞争"欧洲运输机"项目失败的安-70型运输机,但相关指标上较后者有所放大,最大载重量超过50吨。考虑到其起飞重量在160吨左右,和A400M(最大载重37吨)以及日本川崎C-2(最大载重量26吨左右)稍重,但处于同一个重量段位,这个载重数据已经是相当强悍了。
图为2015年时公布的安-188计划和C-17、C-130J的对比图。目前该机已经再度放大。
当然,对土耳其军备稍有了解的读者很可能会想起:土耳其不也是购入了欧洲运输机A400M么?当然,作为该机最大的海外客户之一,土耳其不仅是A400M的购入国,更是2000年宣布"未来运输机"计划的A400M计划"创始国"之一。
但在A400M计划当中,土耳其只负责制造配线等少数配件,距离"大飞机之梦"还离得太远。这对于有着摆脱欧洲影响,复兴奥斯曼帝国之梦的土耳其而言有点不太好受。
图为安东诺夫公司宣传册中,以安卡拉为基地时安-188的"极限荷载航程"和"均衡荷载航程"。
因此,当安东诺夫唯一的一架安-70满世界寻求客户时,双方几乎一拍即合:土耳其手握钞票,在扩军之余还需要建立完备的现代航空工业;而安东诺夫公司手握苏联时期遗留下的技术和设备,需要钱以维系生存。
当然,既然是为土耳其这个唯一且最大的客户所"量身定做"的机型,其需求也就必须贴近土耳其的需求:苏联时期研制生产的D-27桨扇发动机(又称开式涡扇发动机)被CFM国际的CFM-56发动机替代,而乌克兰方面也宣称其生产的D-436发动机能成为必要时的备份,这明显是考虑到万一土耳其遭遇西方制裁时的备份手段。
图为在航展现场上进行飞行演示的安-77运输机。该机就是当年唯一一架安-70。
可以肯定的是,陷入困境的安东诺夫公司肯定无法对安-70完成航电和配套系统的西方化,因此坊间一直都对安-77的改造资金来源"摸不清头脑":最有可能引入安-70整机和生产许可的中国已经独立研制了不逊于伊尔-76的大型运输机运-20,和乌克兰关系彻底决裂的俄罗斯也跌跌撞撞地完成了伊尔-476。不过从现在看来,用土耳其资金完成的安-77俨然已经成了安东诺夫公司的"客户体验平台"。
图为宣传册中安-188的荷载能力。
平心而论,就算是苏联时期诞生的安-70,其整体设计和制造水平也丝毫不逊于A400M——当年若不是因为某些复杂的原因,德国主导的安-70生产案几乎差一步就要成为现实。
因此,有安东诺夫公司丰富的经验作保,基于安-70的安-188无论如何不会比安-70更差,其运载超大超重部件的能力更是全面超越A400M。但这样一来,土耳其的"航空野心"乃至更深层的考量就已经浮出水面,"有钱不支持欧洲兄弟"很有可能就此成为欧盟的"欲加之罪"。(利刃/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