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又一款反隐身雷达亮相!长相为何如此奇怪?宛如一片竹林!
2020-05-28 07:32:54
众所周知,飞机的隐身技术是现代军事领域最重要的技术突破之一,拥有隐身能力的战斗机往往能够吊打一切非隐身战机,在执行对地任务时,也极大的压缩了地面防空雷达的探测范围,能够在各防空系统的缝隙中来去自如。
但是俗话说得好,有矛就有盾,隐身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反隐身技术也有了新的进展。
就在最近,南海舰队的宣传机构介绍了南海舰队某防空旅的先进事迹,在其展示的照片中,出现了一片奇怪的棍状天线,看起来就和竹竿一样。
从这些天线的分布和形状来看,这很有可能就是我国米波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而这也是我国这款新型反隐身雷达首次正式亮相。
关于米波雷达能够发现隐身战机这件事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1999年,北约在轰炸南联盟时,一架F117A型隐身攻击机被南联盟老旧的s125防空导弹所击落,在此次作战中,成功发现这架隐形飞机的,是苏联制造的P-18米波雷达。
▲苏联的P-18米波雷达
也是从此之后,各个国家尤其是中俄两国都开始进行米波雷达反隐身的相关研究。
米波雷达之所以能够探测到隐身战机的存在,是因为隐身战机尽管能够依靠优异的气动外形和隐身涂料反射吸收掉绝大部分的电磁波,让雷达接收设备收不到反射回来的信号,但是隐身战机本身并不能反射掉所有的电磁波,比如米波波段就不行。
这是因为随着波长接近被探测物体的尺寸,电磁波反射现象就渐渐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共振、绕射等现象。
而现代隐身战机上,总有一些部位和零件的尺寸在零点几到几米的范围,例如机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等,这些位置对于波长大于1米的电磁波就很难有隐身效果,因此才会被其发现。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米波雷达都能够反隐身,这也是其固有缺陷所决定的,由于米波波段本身特性的问题,米波雷达普遍存在低仰角盲区大,不能准确测高、空域覆盖不连续的问题,这些固有缺陷并不好解决,因此西方国家也逐渐放弃了对于米波雷达反隐身的研究。
但是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们并没有轻易放弃,在新世纪,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
2001年,我国吴剑旗总师和其团队研究出来的米波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技术获得了当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就是我们此次所看到的这款造型独特的反隐身雷达。
▲F22: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歼10对歼11说:看,前面有个大SB
那么,我国是如何克服米波雷达的缺陷的呢?
很简单,就是利用有源相控阵技术。如果说普通的雷达就像是鹰的单眼的话,那么有源相控阵雷达就相当于昆虫的复眼,但是这个复眼却比昆虫还厉害,探测范围大不说,其可以通过多个发射机发射的波束相互干涉,合成一束波束,并控制其方向角度来发现敌机。
众所周知,现在军舰或者战斗机上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都是由一个个的T/R元件,也就是发射接收模块组合而成,而我国的米波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大家就可以理解成一个平放在地面上的巨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每一个大竹竿都是一个发射接收模块,在探测目标时,天线不动,但是它可以和舰载相控阵雷达一样,通过合成波束去扫描来袭的隐身飞机,也正因此,才可以提高目标数据精度,增强分辨能力。
并且由于发射接收均采用了数字阵列,脉冲能量低,可以让干扰设备发现不了雷达信号,所以抗干扰能力相当优异,并且由于米波波长较长,现有的反辐射导弹受到弹径的限制,也无法追踪其信号并对其发起攻击。
而且米波稀布阵雷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便在于能够发现B2隐身战略轰炸机。之前我们提到过,米波雷达之所以能够发现隐身战机,是因为隐身战机的一些部位尺寸接近米波波段长度。
但是B2隐身轰炸机采用飞翼结构,机翼边长极长,普通的米波反隐身雷达也发现不了其踪迹,所以才被称之为全波段隐身,但是稀布阵雷达可以拥有更大的波长,便可以破掉B2战略轰炸机的隐身功能。
当然了,这种雷达的缺陷也很突出,显而易见的就是系统庞大,只能固定部署,战时容易受到攻击,因此主要用于国土防空,想要真正的对抗强敌的隐身战机,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自己的隐身战机,以及各种高超音速武器,将强敌的隐身飞机摧毁在对方的机场中。
但是俗话说得好,有矛就有盾,隐身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反隐身技术也有了新的进展。
就在最近,南海舰队的宣传机构介绍了南海舰队某防空旅的先进事迹,在其展示的照片中,出现了一片奇怪的棍状天线,看起来就和竹竿一样。
从这些天线的分布和形状来看,这很有可能就是我国米波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而这也是我国这款新型反隐身雷达首次正式亮相。
关于米波雷达能够发现隐身战机这件事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1999年,北约在轰炸南联盟时,一架F117A型隐身攻击机被南联盟老旧的s125防空导弹所击落,在此次作战中,成功发现这架隐形飞机的,是苏联制造的P-18米波雷达。
▲苏联的P-18米波雷达
也是从此之后,各个国家尤其是中俄两国都开始进行米波雷达反隐身的相关研究。
米波雷达之所以能够探测到隐身战机的存在,是因为隐身战机尽管能够依靠优异的气动外形和隐身涂料反射吸收掉绝大部分的电磁波,让雷达接收设备收不到反射回来的信号,但是隐身战机本身并不能反射掉所有的电磁波,比如米波波段就不行。
这是因为随着波长接近被探测物体的尺寸,电磁波反射现象就渐渐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共振、绕射等现象。
而现代隐身战机上,总有一些部位和零件的尺寸在零点几到几米的范围,例如机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等,这些位置对于波长大于1米的电磁波就很难有隐身效果,因此才会被其发现。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米波雷达都能够反隐身,这也是其固有缺陷所决定的,由于米波波段本身特性的问题,米波雷达普遍存在低仰角盲区大,不能准确测高、空域覆盖不连续的问题,这些固有缺陷并不好解决,因此西方国家也逐渐放弃了对于米波雷达反隐身的研究。
但是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们并没有轻易放弃,在新世纪,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
2001年,我国吴剑旗总师和其团队研究出来的米波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技术获得了当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就是我们此次所看到的这款造型独特的反隐身雷达。
▲F22: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歼10对歼11说:看,前面有个大SB
那么,我国是如何克服米波雷达的缺陷的呢?
很简单,就是利用有源相控阵技术。如果说普通的雷达就像是鹰的单眼的话,那么有源相控阵雷达就相当于昆虫的复眼,但是这个复眼却比昆虫还厉害,探测范围大不说,其可以通过多个发射机发射的波束相互干涉,合成一束波束,并控制其方向角度来发现敌机。
众所周知,现在军舰或者战斗机上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都是由一个个的T/R元件,也就是发射接收模块组合而成,而我国的米波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大家就可以理解成一个平放在地面上的巨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每一个大竹竿都是一个发射接收模块,在探测目标时,天线不动,但是它可以和舰载相控阵雷达一样,通过合成波束去扫描来袭的隐身飞机,也正因此,才可以提高目标数据精度,增强分辨能力。
并且由于发射接收均采用了数字阵列,脉冲能量低,可以让干扰设备发现不了雷达信号,所以抗干扰能力相当优异,并且由于米波波长较长,现有的反辐射导弹受到弹径的限制,也无法追踪其信号并对其发起攻击。
而且米波稀布阵雷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便在于能够发现B2隐身战略轰炸机。之前我们提到过,米波雷达之所以能够发现隐身战机,是因为隐身战机的一些部位尺寸接近米波波段长度。
但是B2隐身轰炸机采用飞翼结构,机翼边长极长,普通的米波反隐身雷达也发现不了其踪迹,所以才被称之为全波段隐身,但是稀布阵雷达可以拥有更大的波长,便可以破掉B2战略轰炸机的隐身功能。
当然了,这种雷达的缺陷也很突出,显而易见的就是系统庞大,只能固定部署,战时容易受到攻击,因此主要用于国土防空,想要真正的对抗强敌的隐身战机,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自己的隐身战机,以及各种高超音速武器,将强敌的隐身飞机摧毁在对方的机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