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紧随中国,莫迪出访非州!1962是印非关系转折点

2018-07-25 07:57:01   

23日晚,印度总理莫迪带着200头奶牛抵达卢旺达,正式开启非洲三国之旅,随后他将前往乌干达和南非。

正值此时,中国最高领导人也在非洲进行一系列国事访问,中印两国元首还将共同出席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

印度一些媒体热炒中印”争夺“非洲话题,相比之下,印度官方媒体比较含蓄。

卢旺达作为一个正在医治战乱伤痛的非洲小国,引起中印高度重视,说明世界大国在非洲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地步。

7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北约峰会上表示,“美军将加大在非洲的存在,因为只有强大的军事才有和平。”

22日,五角大楼透露,美军正在加大在非洲的军事存在,重点是西非地区,恶霸总是有恶霸的存在方式。

日本也马不停蹄深入非洲,早早筹划2019年8月下旬在横滨市举行的第7届非洲开发会议(TICAD)。

总的来说,目前非洲竞争的主要力量三角关系为:中国,欧盟,美国。

日本来得晚,政治上追随美国,难以有效发力,光知道撒币。

本文男主角---印度,当年在非洲,可称上是玉树临风,高大帅气,印非关系比中非关系起步要早得多,后来掉队了,被无视了,进入21世纪后存在感又有明显提升。

先手优势

非洲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而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注定是各大国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印度与非洲关系起初还是挺单纯的,有同病相连,惺惺相惜的感觉。它们有共同的主人--欧洲列强,印度是英国最大殖民地,非洲一些地方也是英国殖民地。

这样就有了共同语言--英语,共同文化-英式教育(精英)。

地理位置上来说,印度与非洲隔海相望(印度洋),历史上与北非,西非商业往来比较广泛。

现代关系起步是在殖民时代,也就是印度和南非。英国殖民者疯狂掠夺非洲资源,为了加快这一进程,它要大量修建铁路和开设矿厂,但人力不够,因为残酷的奴隶买卖导致非洲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

而印度劳动力丰富,英国便将印度劳力,商人等带入非洲,最著名的人物莫过于”圣雄甘地“。

甘地在南非呆了21年(1893-1914)才回到印度,并成为了国大党精神领袖,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起源地就是在南非。

甘地是印非友谊的象征,他领导印度独立的精神又鼓舞了非洲人民反抗殖民者的斗志。

到了六十年代后,甘地精神在非洲被淡化,“非暴力,不合作”精神的不彻底和软弱性暴露无遗,非洲人民选择了另一条反抗道路,那就是革命。

印度独立时,在非洲的形象是很高大的,当时非洲只有四个主权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南非。

印度的尼赫鲁与埃及的纳赛尔成为全世界不结盟运动领袖,拥有很高的国际威望。对实行”种族主义“政策的南非,印度采取抵制手段,赢了非洲殖民地的广泛信赖和拥护,包括加纳独立后,恩克鲁玛总统首访第一站就是印度。


1955年4月18日在印尼召开的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尼赫鲁的威望和知名度一开始都在中国总理周恩来之上,他是会议组织者,又是领导者,有时还要在周恩来面前指点一二。

会议之后,周恩来的光芒便无人能敌,这既是中国人智慧,也是新中国革命精神的感召力的体现。

六十年代之前,印度与非洲关系,相对中国与非洲关系是占有先手的,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踏上非洲土地是在1963-1964年。1965年又先后三次出访非洲,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毛泽东,周恩来那一代领导人,他们的眼光至少看到了六七十年之后,以诚人待人,不图近利,打好地基。

这是中国今天能在非洲与各强劲对手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前提,看看日本,在非洲像无头苍蝇一样,这个地方你光撒钱是没有用的。

1962中印战争

这场战争是印度出于对国际形势和中国捍卫领土决心的错误判断而爆发的,否则,印度不会如此疯狂地挑衅中国,直到头破血流,举国震动,才消停下来。

战争对印非关系没有直接影响,但间接影响非常深远,也是印非关系一个重要节点。

这场战争印度兵败如山倒,而且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暗中支持下,也不敢组织反击。这让非洲觉得印度太不经打了,那种玉树临风,高大帅气的感觉一下子消失了。

反观中国,既不炫耀战绩,又见好就收,没有陷入战争泥潭之中 ,同时还揭穿了印度所谓”不结盟政策“的虚伪性,让非洲各国看清印度真面目。

非洲对中印两国印象有了很大改观,此战失利,印度在非洲影响力急剧下降,先手优势丧失殆尽。

从印度国内来说,它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国防建设上面,以确保国家及周边地区(南亚小国)的安全。被迫战略收缩后,印度逐渐淡出非洲政治舞台。

非洲在印度的外交战略地位被调整到次要位置,重点发展与苏联政治,军事,经济关系,一心对抗背后有中美支持的巴基斯坦。

印度在非洲影响力一直没有恢复过来,到了90年代,由于经济困境,还陆续关闭驻非洲使领馆,只剩一些小额的军事援助和留学生培训,像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就是在留印学生。

中国一直在非洲积极进取,我们对非洲援助都是实打实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主要援助领域在医疗,基建,教育等方面。

中印在非洲一进一退,成绩和收获必然不可同日而语。

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了第三世界里面唯一一个拥有合法核大国地位的国家,然后是氢弹,人造卫星。

对非洲政治人物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强大的朋友,印度不知不觉已被遗忘。国际政治就是这么现实,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意愿。

印度一直想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在1971年之前它没实现这个目标,今后也不大可能会有了。

除了在联大痛骂南非种族主义政策和呼吁把南非开除出联合国,赢得非洲人民感情分之外,印度基本上就放弃非洲了。

1962年这场冲突不爆发,印度外强中干,虚伪反霸的形象还未必能被戳破。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帮它卸了妆。

合作还是竞争?

21世纪,印度明显加强了与非洲合作力度,加快了重返非洲节奏。

想要发展工业,离开非洲资源是无法想象的,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非洲对印度亦是万分重要。

印度有控制印度洋的野心,也在打造一支现代化远洋海军,如果要构建印度洋海上堡垒,就须得到非洲沿海国家的帮助。

毛里求斯,塞舌尔,马达加斯加都是印度渴望与之军事合作的国家,这次中国领导人出访非洲就包括过境毛里求斯。

印度媒体紧张又焦虑,毛里求斯被誉为”印度洋明珠“,”印度洋钥匙“,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它们要炒作“中印竞争”话题。

问题是中国从没将印度当成在非洲的竞争对手(这样印粉又不高兴,但事实就是这样),中国竞争对手在全球范围内是谁?大家都知道。

中国希望能与印度在非洲成为合作伙伴,“共同支持非洲实现持久和平和自主可持续发展。”--2015年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答记者问。

回到现实,印度跟中国在非洲怎么竞争?就一个铁路网建设计划,印度只能干瞪眼。

非洲大陆的能源和市场潜力,对各大国来说都具有深远意义,加上非州国家在联大一国一票,印度想加强与非洲关系,是国之常情。

印度在非不是没有优势,如信息,软件技术和人才领域,最大优势是药品领域。非洲缺少药品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欧美药企垄断的高价药市场需要印度仿制药去打破,而且印度不把药品“知识产权”当回事,这对非洲人民是有益的。

从整体来说,印度在非洲还远远达不到成为中美欧竞争对手的水平,无论是经济贸易上还是各种援助上。

政策上一味模仿,追随中国,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之后,印度也搞个印非合作论坛,中国帮非洲建通讯网络,印度也去搞,中国派维和部队,印度也派……

没有底子,却把摊子铺得很大,投入落不到实处。2008年,刚果(金)总统卡比拉就忍不住在印非峰会上指责印度只有口头和文字,只有未来蓝图,而没有任何立竿见影的行动。印度媒体又蹲在地上琢磨:这是谁教他这么说的?有什么办法?它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

印度维和部队更有意思,在塞拉利昂维和,印度军官却跟叛军勾结赚俩小钱,把非盟给气得,要联合国赶走印度维和部队。

另外,美国也在压印度,像米尔塔钢铁集团跟利比里亚签了个九亿美元采煤合同,这里是美国地盘。美国NGO出来说印度公司侵犯了“人权”,直接给搅黄了。

印度却在许多非洲国家跟中国作对,在能源,铁矿和煤矿等合同上,排挤中国企业,想用高价搞垄断。也引起许多当事国不满,排挤中国,对非洲国家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印度就这么二。

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首先应当规划好跟中国关系发展计划,然后才谈得上在非洲获利。最关键的是中国不拒绝与印度合作,否则,处处与中国唱对台戏,除了错过合作机会,也会引起非洲国家反感。

大英帝国有许多优点可以学, 你非得学“搅屎棍”,还真以自己玉树临风,长发飘飘,唇红齿白,人见人爱?

非洲国家渴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而印度对“一带一路”有抗拒绝心理。就这样印度还想跟非洲国家紧密合作?方向都反了。脑子里的水不甩干,怎么去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