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他山之石”:美德为何成功?日本阿根廷为何失败

2016-04-01 14:43:52   

“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并不是个案。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许多经济体尝试以供给侧改革摆脱经济危机或经济滞涨。”3月31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廖天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正是鉴于中国与全球其他经济体所面临的共性问题,BCG推出了他们的首份名为《针对供给侧改革路径的国别研究:统筹兼顾、创新发展》的报告,期望通过这份报告,对于中国政府现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一些国际经验。

在对曾经实施过供给侧改革的国家进行研究比对后,BCG选取了4个国家作为了样本:既包括供给侧改革成功的美国和德国,也包含了失败的阿根廷和日本。

通过对4个样本国家的研究,BCG总结出了国际上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惯用的4大路径:减少政府干预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调整错配的经济结构;减税减负鼓励企业创新转型;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人才储备长效供给;控制货币供给,避免过度通胀。与此同时为了顺利低到这些路径,BCG也在报告中多次强调了“打破金融约束”的重要性。

在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国际案例中,美国为应对上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的里根改革和德国为应对上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所采取的理性供给侧改革,分别从两个相对差异化的理念上给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一些经验。

相较于美国的完全依赖市场能力的供给侧改革,德国的改革则适度地加入了政府的指导意见。然而无论是里根改革的依赖市场力量还是德国的“适当干预”,为了更好地完成供给侧改革,这两个国家都进行了包括投资教育,职业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包含降低企业营业税、所得税、降低个人所得税等减税减负政策。而为了配合这些财政政策,美国和德国还推出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反观两个供给侧改革失败的案例:上世纪40年代的阿根廷和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其金融市场化速度过快、减负减税以及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的失误恰恰是导致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综合了成功与失败的国际案例后,BGC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出了4点建议:

首先必须明确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BGC认为一个成功的供给侧改革是应该供需和供给两端发力。不是通过简单的去产能实现低水平的供需平衡,而是要通过创新驱动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其次是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市场规则,维持秩序,释放市场活力,而不是参与市场竞争;第三是要将供给侧改革视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局规划;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政策必须有延续性和稳定性。里根新政4年才开始产生正面效果,德国改革则持续了近十年。

过去十年,中国政府也多次对产能过剩问题展开过治理,但是产能过剩行业的名单却由2003年的钢铁、电解铝、水泥、汽车4个行业增加至了2013年的19个行业。这里既有地方政府GDP考核的压力,也有将“规模”作为淘汰落后产能标准的误读,更有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好的退出机制和拖底政策,从而加大了治理难度等原因。

在BGC看来,供给侧改革的确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一剂良方,但是要让要让药方发挥应有的效果却仍需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