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一战机改装成台海上空的天眼,有人驾驶它叛逃获黄金五千两

2017-02-11 13:47:45   



侦察机是专门用于从空中进行侦察、获取情报的军用飞机,是现代战争中的主要侦察工具之一。飞机诞生后,最早投入战场所执行的任务就是进行空中侦察。因此,侦察机是军用飞机大家族中历史最长的机种。侦察机按遂行任务范围,又可分为战略侦察机和战术侦察机。
1967年3月20日,空军司令部、当时的三机部发出《关于歼-6型侦察机改装要求的通知》。1967年4月,设计所开始对歼-6标准型飞机改侦察机进行设计,当时的代号为“J-6C”。具体改装方案是:装一部带摇摆架的航甲13-40相机和3部航甲11-10相机,用于昼间中低空侦察。该机1967年5月投产,当年试飞成功。至1972年共生产49架。1969年10月30日,空军司令部组织研究提出在歼-6Ⅱ(工厂制造编号4860号机)的基础上装航甲15-60高空卧式相机方案,改装高空侦察机J-6CⅠ,航甲15-60相机是在我国击落U-2侦察机之后,根据残骸中的相机仿制的,具有焦距长、胶片数量多、重量轻、拍摄面积大等特点。改型后的飞机于1971年4月2日首飞成功,随后该机交付部队使用。


1973年3月,空军再次要求改装歼-6飞机为侦察机,使之成为既能安装高空照相舱,又能安装中低空照相舱和夜间红外照相舱的多用侦察机,代号J-6CⅡ。该机在高空照相舱内安装1部航甲15-60相机,中低空照相舱内安装1部带摇摆架的航甲13-40相机和3部航甲11-10相机。J-6CⅡ共制造了3架样机,1975年改制完毕,1月26日首架样机6058号试飞成功。J-6CⅡ试飞成功之后,虽然飞机平台已经满足需要,但相机性能不足。1975年空军司令部提出以新研制的航甲18-7相机替代航甲11-10相机,以提高低空照相侦察能力。


1976年4月,在侦4团配合下将一架已经设计定型的样机继续修改,4月2日进行设计定型试飞,7月23日试飞完成。试飞结果表明,飞机的飞行性能与歼-6飞机基本一致,飞行高度10000米时最大平飞速度1440千米/小时,马赫数1.34,带1140升副油箱最大航程可达1780千米;各种相机工作正常,满足侦察任务需要。11月17日,完成了照相舱和前机身连接部位的强度静力试验。11月23日通过了设计定型技术鉴定。1976年12月18日,航定委批准歼侦-6飞机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为“歼击侦察6型飞机”,简称歼侦-6。


歼侦-6飞机拍摄的图像质量较好,拍摄宽度为飞行高度的1.3~2.6倍,长度为飞行高度的46~63倍。歼侦-6飞机的结构、系统和基本设备与歼-6飞机基本相同,取消前机身航炮,将5A至9框下部的设备舱和机炮舱改为照相舱,可分别安装高空、中低空和红外照相舱。歼侦-6飞机不带通用梁,只挂2个火箭发射器,另外配装WL-5A无线电罗盘、XS-6信标接收机、WG-3无线电高度表。电气设备中换用15XYG-45银锌蓄电池、SZLD-6氙光着陆灯。1982年2月,首批3架交付部队试用。交付部队的歼侦-6飞机是按照可携带高空和低空两种侦察照相舱状态定型的,成为解放军在台海上空的天眼。


某年某月某日,歼侦-6完成最后一次飞行,然后静静的等待最后的时刻,从此,一代传奇就此结束


在1986年2月21日,解放军空军某大队中队长陈宝忠驾驶一架编号3283的歼侦-6以超低空脱离编队叛逃飞往韩国水原机场。 陈宝忠4月30日抵达台湾,获黄金5000两,后加入台湾当局空军,授予少校军衔。


JC8F
最后一次飞行的歼侦-6在歼侦-6退役之前,新一代战术侦察机已经形成了战斗力,这就是沈飞歼8系列的最后的产品JC8F。
来源:鼎盛军事 作者:太湖啥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