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太阳作为一颗黄矮星,对人类有何现实意义?

2020-01-01 18:38:18   




瀚海狼山在过去的推文中曾经谈到过,地球上能出现有机生命体,尤其是最终进化出了现代人类,是一个极低概率的偶然性事件。但是考虑到宇宙中星球的总量惊人,特别是现代技术发现,绝大部分恒星都是有行星圈的,因此生命本身在宇宙中又是高概率事件。即使仅仅和地球类似的,以碳氢氧元素为基本构成的生命出现的概率也不低。因此目前说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还是太早了些。不过宇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出现生命的基本条件,但是空间本身又是相当凶险的,因为空间中又自然存在对生命极为不友好的各种高能射线。除了这种可以杀伤大半个宇宙的射流。作为生命存在依靠的最主要的核心,和就是每个恒星系统的恒星,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也就说,就算是某个恒星系和太阳一样有大量的行星围绕,如果这个恒星本身,
存在问题,那么这个星系也很难产生碳氢氧元素为基础的生命条件,更不用说在进化出高级生命群体了。地球上最近5亿多年来都生机勃勃,和太阳本身作为一颗黄矮星也有莫大的关系。过去经常听说有白矮星,都是恒星进化的末期产生,普遍特点是密度很大,但是体积很小。和地球差不多大的体积,就有太阳质量的三分之二。比如距离太阳系并不遥远的天狼星B,就是一颗典型的白矮星。那么黄矮星又是什么呢?说起太阳,大多数人的印象还是发黄亮光的。除非日出日落时,太阳会出现鲜红色,这主要斜射大气层出现的临时变色。如果太阳位置在比较高的角度,那么光线给人的感觉确实是偏黄。当然千万不要没有任何护目镜的情况下去直接观察正午的太阳,那样绝对对视力不利。太阳光线之所以偏黄,



是因为太阳的表面温度不到6000摄氏度。这在宇宙恒星中,属于一个中等偏下的水平。而太阳的质量本身在宇宙中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也就是说相对那些巨大的恒星,太阳是很小的存在。发黄光为主,而且体量相对较小,因此就有了黄矮星的级别定位。而白矮星是体积更小,却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叫白矮星。其实白矮星的表面温度比太阳高几倍,至少有2万摄氏度。太阳表面温度不算高,发光也不够亮,根本原因是太阳的核心核反应温度和压力并不大。太阳的核心温度只有1500万摄氏度,而现在地球上的人造核聚变装置,可以轻松制造2亿摄氏度甚至10亿摄氏度下的高温高压。已经比太阳核心的温度和压力都大几十倍。那么太阳为何这么光线和温度都“稀松”呢?这就在于太阳聚集的物质还不够多。在宇宙中聚集的物质量算中等偏下的。而像距离不远的天狼星A,就比太阳的质量大好几倍,因此天狼星A的中心压力和温度都超过太阳很多。
这样天狼星A的表面温度也超过了3万度,对外发出耀眼的蓝光。我们常说事物激烈反应会呈现白热化,其实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当恒星温度不高时,他就是发黄光为主,而表面温度超过1万度,则开始发白光,而温度超过3万度到6万度,则是最耀眼的蓝光。而还有比太阳表面温度还低的,比如距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他的表面温度居然不到4000度,只能发出最弱的红光,因此比邻星也叫红矮星。



那么太阳作为黄矮星,对地球和生命有什么正面意义呢?首先就是温度不高,体积不大的黄矮星,反倒是恒星中寿命比较长久的哪一种。黄矮星的稳定寿命一般有100亿年,因此可以让周边的行星有相当长的时间慢慢进化生命。如果太阳像天狼星A那么发蓝光,那么连20亿年的稳定期都很困难,就算其周边有行星,大概率也被其剧烈的变化给生吃了。第二,黄矮星可以为行星提供足够的热量,但是强射线又比较弱,同样有利于生物发展进化。第三,如果地球真的流浪到比邻星,那么比邻星可能不够热,地球就必须更靠近他“取暖”,最终弄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距离恒星过近而让地球本身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