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怪异战机为俄罗斯独 有领先中美几十年:中国为何无意追赶?

2017-02-05 08:37:33   

俄罗斯在飞机设计领域有许多独特的思路,与西方的风格不一样,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机动性的追求高,俄式战斗机在机动性往往要比同一时代的西方战机更高,这主要得益于俄在气动设计方面的功底深层。

美国的X29试验机
德国曾在气动设计上有多个创新设计,除今天流行的后掠翼,还有前掠翼设计,可惜仅完成样机制造,随后即被美苏缴获,最终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搞出X29试验机,最后不了了之,相比之下,俄罗斯技术人员从1945年开始研究,最终凭借50年的技术积累,打造出真正的前掠翼战斗机:苏47,曾用代号:S32,后为S37。


苏47
1997年9月25日,S-37/苏47试验机首飞成功,该机在气动布局和结构为串置三翼面布局,机翼为前掠式,采用了融合体技术,这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一款怪异的战机。如今为俄罗斯独有技术,其它国家尚无相关的项目,所以俄可以自豪的宣称,在这一技术领域领先中美几十年。
也许在许多人的思维中,既然在技术上有了差距,那么中国理应马上追赶才对,可惜中国对此似乎兴趣不大,到目前为止,中国仅在一款无人机模型上应用了前掠式的设计,那么中国为何无意追赶那?也许有人会叫喊,中国造不出来,它确实很复杂,可是说中国造不出来,那就是一个笑话,许多事实早已证明,没有中国造不出来的东西,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对于该技术的前景不看好,现代战机已进入隐身时代,这一技术却以高机动性为优点,牺牲了隐身性能,这是不符合今后的发展方向的,那么自已也就是不可能当重点来发展。


俄罗斯刚刚试飞没多久的前掠式教练机
苏47仅仅制造了2架可飞行的原型机,试飞工作仅持续到2005年,到了2010年后,因T50战机的研发,其研发已降级为技术试验。但是至今让俄方不舍得放弃相关的研究,近年还试飞了采用这一设计的教练机,因为在技术太有吸引力。事实上,对于该技术有兴趣的人不少。


中国设计的采用前掠设计的无人机模型,至今没见它试飞的照片
苏47的参数相当可观,机长约22米,翼展约16米,空重仅1440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25600公斤,最大满载起飞时,可达34吨,可载弹量8400公斤,即8吨多,相当惊人的指标。最大时速为2500公里,航程3300公里,这指标也不低,至于机动性更只能用“惊人”来形容,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机动能力和超机动能力,由于安装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飞行操纵系统,故飞机可完成0速度的机动动作,也可在保持航迹不变的情况下,完成0半径的转弯(定点转弯)和完成0半径的筋斗(定点筋斗),因此在空战中机头可以随时指向敌机,并实施攻击。其实,机身最末端为两个设备整流罩,内有后视雷达,从后方偷袭它,基本没机会。


苏47
如此好的机动性完全得益于其前掠翼设计,机翼前缘后掠角为-20°,有全展长襟翼,后缘前掠37°,内侧为普通襟翼,外侧为副翼,翼尖为弧型。全动近距耦合鸭翼,前缘后掠50°,后缘后掠-16°,可同步或差动偏转。外翼后缘有副翼和襟翼(襟副翼),前缘可下偏。


苏47
该机应用了大量新技术,包括新型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其机翼就是90%的复合材料的制造,以及隐身化设计,S形进气道,内置武器舱,并使用了吸雷达波涂层,以及电传操纵系统和其他许多技术。可惜这一技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让其后继发展前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