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豪:重磅:中国打开资本闸门,未来影响几何?
2015-11-02 09:08:48
10月30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央行获悉,《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已由央行正式发布。该方案提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有序引入境外长期资金逐步参与境内股票、债券、基金等市场,探索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境内新股发行询价配售。
这一政策意义非常重大,这意味着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开启了。直白点说,就是人民币的资本市场开始对外资开闸。那么,这一历史意义的开闸,对未来中国和中国资本市场会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最近我国在金融领域做了非常快的开放节奏。2015年8月,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到2%,人民币汇率在8月曾又一波快速下跌,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市场化;2015年10月8日,独立于西方主导的SWIFT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投入运营,意味着人民币有了独立的结算体系,不再受制于西方,结算效率将大幅提高,结算成本将大幅降低;2015年10月上旬,央行扩大信贷资产央行再贷款的试点规模,这意味着人民币发行模式正在改变;2015年10月24日,人民币利率全面市场化,而之前已经允许境外机构进入人民币的银行间市场。如今,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又在上海自贸区开始试点。一个开放的、中国央行总体可控的以人民币为载体,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的人民币结算金融体系正在形成。这一体系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和中国金融投资市场的影响将非常重大和非常深远。
这个逻辑可能还得用简单的语言说,否则上一堆金融术语专业的都快蒙了,更别说没有读过专业书籍的普通人了。还是讲讲相关的过程比较易于大家理解。
首先,人民币扩大波动幅度,这是“自由化”的一种表现,但这种波动时在“可控”状态下实现的。货币的自由化,就是货币的对外价格(与其它货币的比值)是根据市场的供需来决定其与其它货币的比价。在正常的经济运行状态下,货币的波动是因市场供需而波动,其波动不会影响一国的金融安全和稳定,对宏观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也没什么大的影响。
但是,这种“自由化”的货币波动有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当另外一个更有实力资本掌控了该国货币足够多的筹码(和股市一个原理,先买进相关货币),那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去拉升相关货币价格或打压相关货币价格。通过这种拉升和打压,资本可以轻松地将一国的经济发展成果以金融的方式从一国的货币之中转移到另一国的货币之中。所以,汇率的自由化的基础必须是相关国家的经济实力足够强、其央行在实施非常措施时能够控制住货币的价格,否则盲目“自由化”的结果是非常危险的。
如今,我国既有了离岸人民币市场,也有利在岸人民币市场,中国拥有足够强的经济实力,拥有足够多的外汇,拥有了自主的发钞权,有跟踪人民币在国际上流动的结算体系,那么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流动整体就是可控的、可知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初步“自由化”的基础,未来随着这一体系的完善,人民币汇率就能实现“自由化”的波动。换句话说,就是当汇率出现异常时,中国央行有能力控制住。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速度的加快,当这种货币交易的规模动辄以n多万亿计算的时候,这市场恐怕就无法被简单的资本操控了,只有一国的央行才能调控。如果非要有人攻击人民币,那一定是国家行为,国家直接搞这种行为就是敌对,实在不行就是彻底摊牌,那么只要国家有经济、军事实力的摊牌资本,自然不怕任何所谓攻击。就像美国,在美元问题上只有美联储说了算,除了美联储谁也操不动美元的盘。
过去,人民币国际化的结算走的是西方控制的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国际银行同业间的国际合作组织,成立于一九七三年,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大多数银行已使用SWIFT系统),这种情况犹如自己的车在别人的路上跑,不但要缴纳过路费,还会限制车的数量和速度,更重要的是哪天人家不高兴了把路给封了,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就会戛然而止。所以,中国立足于自己建立了一个人民币自己的独立结算体系——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这样不但可以大幅降低结算成本,还能提高结算效率,更重要的是这条路时时刻刻都会通着,不受制于人。
有了这条路,意味着通过贸易、投资出去的人民币,可以通过这个系统随时掌控其动向,并会通过这套系统再回到中国经济体内,然后可以进入中国的股市、债券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或其它经济领域。这种体系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经济体在金融、投资层面与外部经济体进行了对接,以中国央行为心脏、以人民币为血液的循环范围大幅扩大了,中国经济体本身也会因为这种扩大而大幅扩大。
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下,国际上人民币的货币无疑是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国经济对外投资贸易的扩大会快速推动人民币在周边经济体的流动。过去,我国央行发钞是与外需市场挂钩的,即根据出口结汇发行人民币,这自然会影响人民币的发行规模,特别是外需不振的情况下一定程度抑制了经济发展,2013年和2014年我国银行间货币明显短缺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发币方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如今,有了扩大信贷资产央行再贷款的发钞模式改革,我国发行货币的规模会逐渐不再受西方经济的限制。事实上,通过这种改革,中国可以信贷资产为标的,通过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要再发行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不但可以降低中国的金融风险,实际上还可以稀释我国的地方债务以及金融债务,从而降低整个经济体的风险,这一点和美国的模式有些类似。当然,这些发出去的货币,除了交易本身需要之外,那些沉淀下来的人民币最终又会流入中国进行投资以保持增值。
国际化的人民币和一些外币资本要进入中国市场投资,过去需要通过QFII、RQFII这种通道,但这终归受到额度限制,需要审批。虽然这么做对中国有助于金融安全,当自己金融监控能力达到的情况下,这又会限制资本流入投资。而且,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规模的越来越大,随着世界上可投资市场越来越小,试图进入中国投资的外资会因为中国经济的企稳而越来越多。而且,就中国经济本身而言,我国深改也需要更多资本的投入,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兑换以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
当然,如果直接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在法律制度、监管体系都还不够完善的背景下,其风险依然较高,结果可能也会很可怕。以期指为例,公安部刚刚破获外资企业在上海自贸区开公司操纵股指期货的案子,这家企业以贸易公司为幌子,50万美元原始资本+360万借款不到700万人民币的资产在不长的时间里竟然赚了20多个亿。由此可见,期指在规则设计上是存在一些漏洞,这是我们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导致的。当然,期指毕竟市场规模不够大,影响的面也不够大,无非是一些人利用一些高超的手段获得一些不法之利,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可就不同了,如果管控不好影响的将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兹事非常体大。
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要求未来必须开放,另一方面又是一下子放开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就是试点,通过试点来摸索经验,然后再全面推广。改革开放就是如此,现在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兑换也是如此。所以,央行这次在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是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请注意是“可兑换”而非“可自由兑换”。也就是说,这种兑换是受到监控和规则限制的,必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的。有了这个安全阀,那么也就可以试着实施了,当通过试点摸索出了推广的空间,就像自贸区一样也就可以逐渐推广了。
对于投资者来说,无论如何这个口子是开了,这就意味着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会继续加快,特别是不久人民币可能加入IMF的SDR后,在亚投行实质性运行后,这一进程会更加快速。人民币的国际化会随着中国资本和工业双输出而得到更快速的推广。这么一来,将会有更多的人民币源源不断地流入到中国的资本市场。
当然,这一趋势也意味着,中国的投资机会未来会随着中国战略的展开而增加,再加上中国资本市场整体估值较低,外资和人民币国际化形成的沉淀人民币资本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的意愿会更强。随着试点的摸索,未来这个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的扣子会越开越越大。
另外,如果大家注意最近有两则信息值得关注:一则是明年养老金将确定如是;二是这次救市后国家投入的救市资金现在的市值超过1.3万亿,这不包括股灾前的持股。由此可见,国家在未来一定会大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此近期人事上也有很大的变动,在这次变动后,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今应该是一轮热度后的酝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