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航母的ASBM,为何最大射程发展到6000公里就戛然而止?

2023-01-18 00:29:27   

很多人觉得,既然4500公里射程的中导都可以变身为ASBM系统,用来打航母;将来还可能出现射程6000公里的、超远程的ASBM,那么为何不干脆装备射程8000公里甚至1.4万公里用洲际导弹改装的ASBM系统?这样岂不是在自己家里,就可以任意瞄准与打击超级大国在地球那边巡航或者停靠在母港内部的所有航母与其他大舰了?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看来,这个想法本身是合理的;也是未来装备大规模升级的目标之一。但是用洲际导弹装上常规弹头全球追杀航母有2个问题:第一,就是以当今三大国的战略反导系统,特别是X波段与P段战略预警雷达,基本上在十几秒内就可以锁定来袭的高空弹头,然后在数分钟内就可以算出其弹道而确认是洲际导弹飞来。如果此时各国的航母还停留在本土的,





母港内,或者仅仅在距离本土不远的近海进行日常训练,那么此时飞向这些航母的洲际ASBM弹头,就会被立即默认为是洲际核弹头来袭!此时战略预警系统会自动转换为战略反击模式,时刻准备反击的大量洲际核导弹马上快速发射出去;此时再想解释说用来打航母的洲际ASBM安装的是常规弹头也来不及了。因此发射洲际ASBM弹道的风险是极大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在具体技术上也暂时做不到。要知道所有的ASBM虽然可以打击移动的水上目标,但其出发点仍然是弹道导弹;只是在再入段弹头技术上与普通的弹道导弹弹头又有很大的不同。从射程300公里的短程弹道导弹一直到射程1万公里以上的洲际弹道导弹。原则上都不需要弹头本身负责瞄准地面上的固定目标。所有传统弹道导弹的制导系统,





会在发射以后的上升段的末尾,就已完成所有的既定瞄准,因此即使分导弹头的洲际导弹,在弹头适配器释放完毕所有的分导弹头之后,这些弹头的瞄准其实也已经同步完成,剩下的工作,只是靠惯性飞行最终落向目标区域。等于是平时射出去的子弹,不再需要任何二次制导。但是ASBM却不行。ASBM打击的是水上移动目标,制导系统只能提前提供一个目标所在的大致坐标区域。具体的精确命中,还需要弹头本身上的雷达与红外传感器,对原始目标区域进行复杂的搜索与修正,然后才能锁定后向下俯冲最终命中。这种二次扫描与瞄准,需要从高度150公里以上的高空就开始,也就是一边高速穿透大气层再入,一边雷达快速扫描海面。而高速再入会产生严重的黑障效应,再入速度越高,黑障问题越严重。





长耳朵家是采用了一种极为巧妙的关键技术,用特殊方法穿透黑障,不影响弹头对既定海面的连续扫描。不过目前的技术也只能做到ASBM的射程在6000公里之内,也就是再入最大速度在6.5公里每秒之下。如果弹头再入速度再高,也就是导弹的射程超过6000公里,那么对消除黑障的可靠度就很成问题了。除非再出现惊人的新突破。于是暂时把ASBM反航母的最大射程限制在6000公里,未来10年内也算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