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惊呼:“一带一路”让中国形象更柔和可亲
2017-08-14 12:53:54
法国《世界报》8月6日发表布里斯·佩德罗莱蒂的文章《21世纪的中国地平线》称,延续千年历史,北京在陆地和海上推出了一个强化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角色的计划。
文章称,5月中旬,近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北京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今后将奉行“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在陆地上通过俄罗斯、中亚和巴基斯坦一直到东欧构建“陆上经济带”;另一方面,建立连接东南亚、南亚新兴国家直至非洲和南美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次高峰论坛的讲话中,中国领导人着重强调了“和平”与“合作”。
文章称,“新丝绸之路”依托的首先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遍布各大洲的至少65个国家参与了“新丝绸之路”计划,而且这一名单并不完全。“新丝绸之路”可能会改变全球广大的地区,就像二战后的全球化所做到的一样。为了令人确信这一点,北京可以利用其全球贸易影响力。
文章称,这个亚洲大国还拥有庞大的金融储备、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基建领域强大的国企巨头。与西方很多国家不同,中国发放贷款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在海上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让中国继续奉行在全球拥有港口和加强海上贸易发展的战略。由中国控股或在建的港口,在全球有几十个之多。据英国《金融时报》今年1月公布的统计,中国最大的五家海运集团掌控了全球前20大海运公司经手的集装箱运输的18%;2015年,全球最大的50个港口中的三分之二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方投资。
文章称,中国并未止步于海上战略,它还有另一个“传统”。科兰说:“陆地上的丝绸之路是要加强欧亚之间的联络。”近来,非洲有两条由中国人建设的铁路投入运营——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这是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这两条铁路替换了英国和法国殖民时期的老旧设施。
文章称,除了基础设施以外,中国也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约翰·西曼解释说,丝绸之路变成了一个“公共外交计划,其目的是让中国的形象变得更加柔和可亲,让其实力的提升变得更容易被人接受”。
文章称,对于中国人来说,“新丝绸之路”是为了补充目前已有的自由贸易区。这符合中国自己的一套逻辑,即不断推出改变经济结构的重大国家战略: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对外资和贸易的开放,然后是90年代的国企赴海外扩张,最后是上个10年利用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内需以恢复经济平衡。
文章称,5月中旬,近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北京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今后将奉行“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在陆地上通过俄罗斯、中亚和巴基斯坦一直到东欧构建“陆上经济带”;另一方面,建立连接东南亚、南亚新兴国家直至非洲和南美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次高峰论坛的讲话中,中国领导人着重强调了“和平”与“合作”。
文章称,“新丝绸之路”依托的首先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遍布各大洲的至少65个国家参与了“新丝绸之路”计划,而且这一名单并不完全。“新丝绸之路”可能会改变全球广大的地区,就像二战后的全球化所做到的一样。为了令人确信这一点,北京可以利用其全球贸易影响力。
文章称,这个亚洲大国还拥有庞大的金融储备、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基建领域强大的国企巨头。与西方很多国家不同,中国发放贷款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在海上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让中国继续奉行在全球拥有港口和加强海上贸易发展的战略。由中国控股或在建的港口,在全球有几十个之多。据英国《金融时报》今年1月公布的统计,中国最大的五家海运集团掌控了全球前20大海运公司经手的集装箱运输的18%;2015年,全球最大的50个港口中的三分之二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方投资。
文章称,中国并未止步于海上战略,它还有另一个“传统”。科兰说:“陆地上的丝绸之路是要加强欧亚之间的联络。”近来,非洲有两条由中国人建设的铁路投入运营——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这是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这两条铁路替换了英国和法国殖民时期的老旧设施。
文章称,除了基础设施以外,中国也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约翰·西曼解释说,丝绸之路变成了一个“公共外交计划,其目的是让中国的形象变得更加柔和可亲,让其实力的提升变得更容易被人接受”。
文章称,对于中国人来说,“新丝绸之路”是为了补充目前已有的自由贸易区。这符合中国自己的一套逻辑,即不断推出改变经济结构的重大国家战略: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对外资和贸易的开放,然后是90年代的国企赴海外扩张,最后是上个10年利用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内需以恢复经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