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石:打了N年酱油后,中国为啥突然在中东出手?

2016-01-31 12:47:34   

1月19日-23日,中国领导人出访沙特、埃及、伊朗三国。

  此次出访过程中,中国与中东三强分别签订了一揽子协议,内容从政治、能源到安全、地区事务等领域,几乎无所不包。这种合作范围之大、合作力度之强,在此前是从未有过的。对此次出访,彭博社评论,这显示出中国加强中东影响力的新意愿;法新社则评论,中国这个经济巨人将在动荡的中东提升政治影响。

  从出访的成效来看,这些国际知名通讯社的评论倒也中肯,但是回顾历史的话,中国的这种积极做派,还是多少有些反常的。

  在中东这个国际焦点地区,中国长期都是扮演着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世界四大主要玩家中,别说美国,就是跟欧洲和俄罗斯比,中国对中东事务的介入也少的可怜。虽然所有中东大事,中国都有表态,但这种表态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象征性的。只要不涉及到自身石油利益,中国在其他方面,甚少有实质性举措。
  当然,中国这种态度也是有原因的。四大玩家中,中国是除了美国外,与中东的地缘关系最为疏离的一个;而在历史上,中国的影响力也从未触及中东——其他三个要么现在,要么之前,都与中东有过瓜葛。再加上中国是四大玩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长期秉持韬光养晦原则,所以在中东这块自己管不着,也管不了的地方,中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这一回,除了能源这个传统老梗,中国居然在政治、安全乃至地区安全等多个敏感领域出手,这明显超过了传统的尺度。

  为什么中国会突然加大对中东事务的介入力度?云石君在这里做个简单分析:

  关于中国为何介入中东,其实这可以拆分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中国为什么需要介入中东?以及中国为什么能够介入中东?

  中国全方位介入中东的必要性,其实与中东当下时局,以及中国自身地缘战略密切相关。

  首先说时局。来自中东的石油,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确保中东能源稳定供应,也是中国对中东地区战略的主要聚焦点。

  只是,中国要确保中东能源稳定供应,存在着一个先天性的难题:中东是现代世界最为混乱的地缘板块:地缘矛盾,能源争夺,领土争端,文明冲突,族群隔阂、宗教杯葛、教派纷争,反正你能想到的所有人类致乱因素,在中东都能找到活生生的范例。
  这当然对中国的能源供应构成巨大的威胁。这么多致乱因素,随便哪一个引爆,都有可能导致中东大乱,进而对石油生产和销售体系构成冲击——这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油价飙升。而如果这种骚乱扩大到无法遏制,进而蔓延到像波斯湾这样的重量级石油产区,那就不是涨涨油价的问题了,整个中东石油生产供应链条都会惨遭重创——而作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中国将深受其害。

  所以,中国有必要确保中东局势稳定。只是,中国与中东地缘关系太过疏离,再加上长期来国力有限,对这块区域发生的一切有心无力。这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资源供给侧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不过,虽然有风险,但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风险并没有真的对中国形成威胁。之所以如此,还得多感谢美国。

  一直以来,美国就是中东秩序的主导者。在美国的主导下,中东局势大致还是可控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东就没有争端,相反,这种争端还时候发生,甚至美国自己也经常操刀上阵,在中东挑起战火。只不过,在美国的掌控下,这种战乱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未对中东,尤其是波斯湾地区的石油生产交易体系构成致命冲击。

  当然,美国这么做,肯定不是为了帮中国。它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才是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也需要中东石油;另一方面,海合会国家是美国在中东伊斯兰世界的最重要盟友,波斯湾石油也是石油美元的基石所在,所以美国必须承担其保护中东石油生产的义务。既然中东石油生产体系不受影响,那么中国也可以间接享受到稳定的石油供应——最多就是卖给自己的价格,要比美欧高一些而已。

  可现在,中东格局出现了变化。美国开始“离开中东”,这使得中东动荡的风险急剧攀升。

  当然,美国所谓的“离开中东”,绝不是真的要放弃对中东的控制。而是针对中东形势的新特点,所做的一种战略调整。

  具体来说,随着美国与沙特的政治分歧日益加剧(美沙之所以会如此,云石君在接下来的《地缘政治:美国与沙特为何越行越远》中详细分析),而美国限于美沙同盟,以及建立在波斯湾石油基础上的美元霸权,又不能直接跟沙特翻脸,所以故意抽身而去,并解除对伊朗制裁,借其他中东土著势力之手制衡沙特。而随着美国新能源革命的爆发以及页岩油技术的成熟,美国已经逐渐实现能源供应的自给自足,而且这种能源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波斯湾石油对美元霸权的支撑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动荡对美国的冲击被大幅削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能够承受中东动荡对自身的影响。

  但美国可以,中国不行。毕竟中东石油供应对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意义,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所以,在美国纵容中东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只能自己出手,尽可能的维护中东的稳定。
  而“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也加大了中国中东维稳的必要性。中东是亚欧非三大洲的地缘中心,也是一路一带的关键区域。如果中东陷入长期动荡,会对中国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带来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

  所以,无论是稳定能源供应,还是确保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中国都有必要全方位介入中东。

  而中国也确实有介入中东的能力和资格:

  首先是中国自身条件业已具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牢牢坐稳世界第二大国的宝座。如此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了中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中东局势有心无力。现在的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对这一重要板块施加一定程度的实质性影响。

  其次则是中东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演化,也让中获得了介入中东的战略契机。

  本来,中东与中国相隔万里,地缘关系极端疏离,这天然限制了中国介入中东的能力。而在国力方面。虽然中国国力今非昔比,但也远远没有强大到像美国那样,能够突破地缘关系上的劣势,凭借自身的强大军事力量,强行压制不满,完成对中东的掌控。

  这样的情况,再加上伊斯兰世界一贯的排外传统,如果没有中东土著势力的首肯,中国即便有意,也没有介入中东的的可能。甚至,由于当下中东对抗双方——以沙特为首的海合会,和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之弧,都与中国有着极大的利益关联,哪一个中国都不便得罪,所以就算有一方主动邀请中国介入,只要这种介入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利益,那么中国也会得不偿失。

  这也就是说,中国介入中东的方式,绝不能是像美国那样的霸王硬上弓,或者拉一派打一派;而只能是充当中东各方的润滑剂和调解人,最大限度的维护各方利益均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各方的认可,进而获得介入中东的战略空间。

  只是,这种做法,可能成功吗?
  这要放在以前,绝无可能成功。在之前的《地缘政治:解码伊斯兰》系列中,云石君曾经说过,中东稍具实力的国家,都有以自己为核心,一统伊斯兰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等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动不动刺刀见红;再加上美国为维持自身对中东的控制,在各国间大拉偏架。矛盾激化之下,压根就没有调和的空间。

  但现在中东各国形势,与以前又大不一样。几十年的来回拉锯,大大削弱了中东各地缘大国的实力:

  埃及国内阶级矛盾重重,又被阿拉伯之春冲击,至今奄奄一息;

  伊朗被美国制裁了几十年,也是元气大伤,现在虽然制裁解除,但想恢复实力绝非一日之功;

  伊拉克在萨达姆时代曾经嚣张一时,但随后就在两次海湾战争中被美国摧毁,重建后的新政权,内有什叶、逊尼、库尔德三雄并立,外有IS横行肆虐,现在也是苟延残喘;

  至于沙特,虽然靠着石油大发其财,但由于国土多为荒漠戈壁,没有规模化的工农业体系,所以战争潜力天然不足,而这几年油价大跌,又使其财政高度紧张,再加上大力扶植的IS最近沦为过街老鼠,被多方联合打击,多方因素交汇,导致这个石油土豪在最近也颓势渐显。

  家底雄厚时,大家都有争霸之心,自然听不得人劝;但现在中东各国都各自一屁股麻烦时,坐下来谈判的可能性也就出现了。直到最近,随着伊朗的出山,以及油价跌破30美元,最后一个中东大佬沙特也出现了力不能支的迹象,所以中国作为和平使者介入中东的契机也就随之浮现。

  而中国能充当这个和平使者,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上一节的《海外风云1608:傲娇的沙特为何对中国极尽礼遇》中云石君已经说过,中东调解人这一职位,非世界级势力不可胜任。而世界四大玩家中,俄罗斯已经直接搅入中东乱局,美国居心叵测,欧洲又缺乏自主性,能当此大任的只剩下中国一家。
  但中国虽然资格足够,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是白搭。虽然各方有妥协可能,但都希望在此过程中,尽可能的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这意味着各方要价存在巨大差异,且彼此构成冲突。如果中国没有足以震慑各方的手段,那就算有心斡旋,也架不住他们胡乱开价,根本不可能让妥协成为现实。

  中国有这种能力吗?

  还真有。

  这就涉及到石油政治。

  随着全球经济放缓,页岩油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和普及,全球石油需求逐渐趋缓,市场逐渐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

  而中东的博弈,又使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

  眼下中东博弈的双方——以沙特为首的海合会,和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之弧,以及站在什叶派身后的俄罗斯,都是石油输出大国。石油收入是他们维持国家运转,以及进行这场地缘博弈的最大本钱。

  本来,作为石油输出国,双方都有推高油价的天然动力。但是双方的地缘博弈,导致他们都必须要通过扩大石油输出来获取更多资金,这导致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

  按道理说,这时候大家应该加强合作,一起减产保价。可由于两大产油国集团正在激烈博弈,没法开展石油合作,所以都不敢减产保价(一旦自家减产,对方却增产,那么不仅不能推高油价,反而会削弱自己,壮大对方),反而还要都不断扩大产能,以求尽可能的获得更多资金。

  这不仅使博弈双方陷入两败俱伤的窘境,也加剧了全球石油供应的过剩。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石油交易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而随着这种供求关系的逆转,沙特等石油输出国,在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逐渐降低,相反,作为最大石油需求方的中国,话语权不断增加。

  以前供小于求的时候,石油比美元值钱,所以中国就是有钱,也不得不看中东石油土豪的脸色,生怕他们在石油上卡自己脖子。

  而现在,石油供大于求,相反石油输出国还急需美元去支持自己搞地缘博弈,这时候美元就变的比石油值钱,中国这个大金主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油多的是,不愁没人卖,而大买家就那么几个,中国又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所以中国买谁不买谁,会直接影响到中东博弈各方的国家实力,进而对博弈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海合会还是什叶派之弧,乃至俄罗斯,都必须给中国几分情面。这时候中国来从中说和,也就有了底气。

  而且,由于中东局势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路一带这个中国国家战略。这就使博弈各方更有必要尊重中国的意见。
  如果没有一路一带,那中国虽然劝和,但由于不牵涉自家利益(反正现如今又不怕没人卖油),所以就算某一方不从,也最多就是不给中国面子,中国即便不爽,也不至于为面子而把它怎么着。

  可当中东博弈影响到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那如果谁要为了多赚个三五斗,而就是不肯妥协,那惹恼的不仅是博弈的另一方,中国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害。在石油交易逐渐转向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惹恼中国的下场,绝对是很严重的。

  基于这种考量,博弈双方(尤其是处于主动方的沙特)在报价时,姿态自然会低一些,中国在居间说项时,均衡各方利益时,也更有底气一些,这样双方达成妥协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综合以上多方面因素,中国既有必要,也有能力,来协调中东眼下的冲突。而以此次协调为契机,中国也开始逐渐强化对中东的影响,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维持中东秩序的稳定,为一路一带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当然,以中国现下的实力和影响力,想让中东这个火药桶维持稳定,难度依然巨大。即便这次沙特和伊朗能暂时休兵,但将来迟早还是会发生冲突——这都会对中国的能源供应和一路一带构成威胁。
  不过话又说回来,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一路一带的逐步铺开,中国的地缘影响力将越来越多的进入中东;而全球经济低迷、伊朗、伊拉克产能恢复,以及新能源革命的普及,决定了石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移的大趋势很难彻底改变——这意味着中国在石油市场话语权将越来越强,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将愈发明显。

  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中东的存在感将越来越明显,即便中东各国将来再起冲突,中国也有更强的能力来维持平衡;而中东各国出于自己利益考量,也会尽可能的对中国的意见予以尊重。所以总的来说,以这次领导人出访中东为开端,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已然进入一个新的层面,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中国不会再是中东的看客,而会越来越多的介入这个对全球格局至关重要的板块,为中东的和平稳定,也为自己的战略利益提供坚强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