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想狠宰中国一把开出了高价,关键时候乌克兰出手解决大问题

2017-02-06 13:05:15   



中国航空工业部门公布的春节贺岁视频显示,歼-15舰载战斗机的批量生产在有序进行中。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报道,截至目前,歼-15舰载战斗机的两个批次已完成生产,第三批次的首架战机日前也已建造完成。歼-15是中国海军首款固定翼舰载作战飞机,采用滑跃起飞、拦阻着舰方式;它的航程远,速度快,具备对空中、海上目标强大打击能力,被誉为空中“飞鲨”。是我国在第三代战机技术基础上设计研制的舰载战斗机,它解决了机翼折叠技术、短距离起降技术、拦阻降落技术等难题,换装国内多年积累的先进航电,可携带中国当前拥有的几乎各类机载精确制导武器,让该机已经具备了与世界各国现役舰载战斗机对抗的能力。
随着中国航空工业技术和研究水平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可以说目前己经突破了舰载战斗机的研制瓶颈,完全能批量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机,也为中国海军航空兵对新一代战斗机的选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


上世纪中国从乌克兰手里买到瓦良格后,就开始坚定不移地要完成自己的航母梦,并开始为航母寻找合适的舰载战斗机。当时无论是从航母本身的历史渊源,还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说只有俄罗斯的苏-33最为适合。但实际情况是俄罗斯苏-33的生产线早已关闭,俄罗斯这个时候想狠狠的宰解放军一把,提出除了苏-33战机的自身成本外,还需支付近5亿多美元的生产线启动费用,这让解放军根本无法接受的。中国随后提出只购买几架苏-33作为“样机”,但遭到了俄罗斯方面的拒绝。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关键时候乌克兰出手帮中国搞到了苏-33的兄弟T-10K3机。中国随后对T-10K3机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决定在歼11战机基础上研制一款舰载机。这也是为了提高研制进度,同时更有效地利用苏联/俄罗斯海军航空兵的广泛试飞经验,让中国的第一款舰载战斗机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2007年1月中航工业和海军的歼15舰载机项目前期研制工作开始,7月中航工业沈飞召开项目攻坚大会。2008年1月发图工作结束进入原型机研制生产阶段;2009年8月31日歼-15首飞成功。2010年5月6日歼-15首次在西部某试飞基地的陆上模拟滑跃甲板起飞成功,随后陆续生产了多架原型机投入后续试飞工作。2011年8月10日,中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舰出海试航,多架原型机进行了多次进近飞行、低空通场和触舰复飞试验。2012年11月23日飞行员戴明盟驾驶一架歼-15完成首次起降试验,标志着航母工程舰机匹配试验第一阶段工作圆满成功。2013年初歼-15量产型出现,表明歼-15已无重大技术问题,可以批量生产服役。
歼-15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一支随时可用的舰载机作战力量,同时培养出中国成熟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它对于打破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第一岛链的封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扩展我国防御纵深,减轻沿海城市的防空压力,保卫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