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2016哪种模式会胜出:中国或美国?
2016-01-02 11:14:02
静观2016哪种模式会胜出:中国或美国?
随着2016的到来,一场发展模式——即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的历史竞争已经上演。这场竞争的一边是中国,另一边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尽管这场竞争鲜为大众所知,但其结果将决定未来几十年欧亚大陆的命运。
大部分西方人都看到,中国增长大幅放缓,从最近几十年的每年10%以上降到现在的7%以下。中国领导人并未坐视不管,而是在试图加快从基于重型制造业的出口导向型、环境破坏型增长模式转向基于国内消费和服务的新模式的转变。
但中国的计划存在着一个规模极大的外部维度。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启动一项规模巨大的计划——“一带一路”,这一计划将改变欧亚的经济核心。“一带”由从中国东北部和西部开始,途经中亚,连接西亚、中东、南亚和欧洲的铁路组成,,名字有些奇怪的“一路”由一系列港口设施组成,以增加东亚海运量,将这些国家与“一带”联系起来,让它们能够实现商品的陆运,而不是像现在那样需要穿越两个大洋。
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给一带一路融资而成立的。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拒绝加入其中。但一带一路工程的投资需求远远高于计划中的亚投行所拥有的资源。
事实上,一带一路是中国政策一个令人瞩目的起点。中国第一次试图向其他国家输出其发展模式。当然,中国公司已在过去10年中积极活动于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于大宗商品和采掘业以及将这些资源运往中国所需的基础设施。但一带一路有所不同:其目的是发展中国之外国家的工业产能和消费者需求。中国并不采掘原材料,而是寻求将其重工业转移到较不发达国家,让它们致富并提高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同于如今流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基于国家拉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公路、港口、电力、铁路、机场等——这些基础设施有利于工业发展。美国经济没有采取这一“筑巢引凤”的路径,相反,近几年来,美国和欧洲的发展战略着重于公共卫生、妇女赋权和反腐等方面的大量投资。
这些西方目标都值得追求,但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只投资于这些方面而成功致富。公共卫生是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但如果诊所没有可靠的电力和清洁水的供应,或者没有状况良好的道路通往这些诊所,它们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基于基础设施的战略在中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也是从日本到韩国、新加坡等其他东亚国家所追求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政治未来的大问题显而易见:哪种模式会胜出?如果一带一路达到了中国计划者的预期,那么整个欧亚——从印尼到波兰——都将在未来一代中发生改变。中国模式将在中国之外盛开,这些国家将提高收入进而提高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中亚将不再是全球经济的边缘,而是其核心。
但有很好的理由质疑一带一路能否成功。到目前为止,基础设施拉动型增长在中国成效卓著,这是因为中国政府能够控制政治环境。国外未必如此,动荡、冲突和腐败可能会干扰中国的计划。
事实上,中国已经需要面临愤怒的利益相关方、民族主义立法者和反复无常的朋友(如中国已进行了大力投资的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同样的策略在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可能也行不通。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和其他西方政府可以作壁上观。大规模基础设施开发战略也许在中国已经达到极限,在外国也许并不管用,但对于全球增长仍然至关重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大坝和路网建设,后来这类工程逐渐冷却。如今,相对说来,美国在这方面无法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帮助。奥巴马总统的“电力非洲”(Power Africa)是一个好计划,但启动非常缓慢;海地利贝泰堡港的建设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美国本应该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它仍可以加入其中,让中国与国际环境、安全和劳动标准更加相合。同时,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需要扪心自问:为何基础设施变得如此难以建设——不光光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它们国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