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狙击中国经济:货币宽松政策民企哑巴吃黄连

2016-03-06 14:04:39   

中国进入两会时间,议题将引发全球关注,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各方关注焦点,两会上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是否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对此,政协王国庆打气:中国经济不存在硬着陆不存在!

王国庆表示,去年我国经济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放在全球坐标系上看,总体“气质”仍然很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中国经济是好的,即使现在有困难,但是仍会保持中高速增长。

穆迪对中国“负面展望”

然而同一天,穆迪却出于对政府债务、外汇储备下降和改革前景不确定的担忧,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周三将中国的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说明该机构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持悲观态度。

穆迪认为:,我国的财政实力正在减弱,而且未来需要承担一些地方政府、政策性银行和国有企业债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穆迪还称,资本外流之际,我国外汇储备下降,凸显出政策、汇率和增长风险,而如果未能实施改革,则可能削弱决策者的公信力。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刺激内需消费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市场信心。任何改革均需要魄力,市场资本之所以看空我国经济,是因为他们对改革的信心不足。因此,北京需要给予资本市场信心来消除疑虑。媒体去怒批并不是好办法

党媒怒批穆迪看走了眼

穆迪的市场影响力这回在我国遭遇了挑战。新华社连续两天发表文章驳斥。第一次态度还比较温和,称穆迪的眼光有问题,评级中国应多看发展。第二次就严重得多了,称穆迪的信用和操守都有问题!

作为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穆迪却长期干着损害自己信用和操守的事——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评级奉行双重标准。

一方面对前者“苛刻”;一方面对后者“放松”。这种因人而异的选择性评级标准,只会透支其公信力、影响力,令其有关指标前瞻世界经济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最新的例证是穆迪本周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其理由是我国落实改革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政府债务增加以及外汇储备下降等。穆迪的这个决定是缺乏事实基础支撑的,与保持稳健的中国财政状况严重不符。

我国独家货币宽松政策有那些弊端?

央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分析预测此次降准释放流动性7000亿左右。

简单的讲,世界经济大乱,我国亦未能独善其身,央行正试图通过运用宽松货币政策向银行体系内大量注资,以期增加实体经济的消费与投资,进而阻止经济下滑。央行的意图是好的,可事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所释放的流动性并未涌入到真正创造财富的实体经济,而是被国有部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领域所裹挟,这也是北上广楼市房价暴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呈现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二元化格局。

具体表现:国有金融机构往往接受国家政策指导,投入国家大型项目。随着改革开放,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虽然企业规模较小,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但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大型国有企业,他们的融资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被排斥在优先为大企业服务的正规金融机构大门之外,这次央行释放资金很难到达真正需求的实体经济民企身上。

大家都知道:通常情况下政府支出普遍低效,而产生的乘数效应也很低。央行为政府基建项目所提供的信贷,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沉没成本,并不能完全实现信用循环(表现为坏账和潜在坏账增加,侵蚀银行的资本和利润空间,严重情况下出现惜贷、抽贷行为)如果政府通过减税举措,将能显著提升乘数效应,以扩展有效需求的方式刺激企业生产,此举所产生的正面效果比政府基建投资高得多,

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到降低社会保险费,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电价以及物流成本,减税减负是美国供给学派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如果我国的供给经济学和美国的供给学派学习,最该学习的就是减税。打破垄断,解放企业的积极性,通过1万亿以上的减税举措为企业的转型提供宽松的环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否则,央行提供再多的信贷,也无助于实体经济的真正复苏。

总体上说,由于社会内需不振、实体经营环境恶化,金融改革滞后、国企垄断等因素,导致央行目前货币政策趋于无效。相反,受货币环境宽松影响,引发了一线楼市疯狂的投机浪潮。政府要是不警惕,楼市结果必然昙花一现。到时候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汇率真的会很麻烦!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