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惊呼:美国可与习近平共谋未来!
2015-04-16 16:34:17
对于最近众说纷纭的沈大伟“中共终结游戏论”,国际外交学界“大腕”、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发话了:抱歉,沈大伟,中国经济发展应可持续;“中国崩溃论”是无视铮铮事实的一厢情愿。
过去两年一直在美国进行美中关系专题研究的陆克文,14日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中心发布其研究总结性报告--《习近平治下的中美关系,以建设性的现实主义来实现中美共同使命》。报告再次强调其“建设性的现实主义”和“中美共同使命”的核心理念,即要“现实”地承认中美两国根本分歧的存在,“建设性”地提出两个大国可能的合作,在此基础上确定战略取向,来实现中美共同使命:一方面,维护、加强并适当改革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地区和全球秩序;另一方面,抵制那些企图颠覆现有秩序、损害中美和更广泛国际社会的势力。
明确驳斥“中国崩溃论”
以精通中文和熟知中国文化着称的陆克文在其中文版报告开首就以诗话般的语言,描绘中国崛起的壮景:中国崛起之影响如墨渗宣纸,偶或浓墨重彩,但大多时候悄无声息。而世界的注意力,则很轻易被其他更富戏剧性的事件吸引。中国之崛起,对地缘政治变动之影响有如冰盖之融化:慢慢消融,裂缝出现,突然,巨冰脱落——若恰巧此刻被镜头捕获,全世界则蓦然惊醒,啧啧称叹。
这份报告第一部分的“核心结论”就是明确驳斥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最近提出的“中国崩溃论”:抱歉,沈大伟,综合考量,中国经济发展应可持续。报告大致结论是,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可能处于年增长率6%的中至中上水平;认定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注定会失败,同样不合理;若认定中国饱经磨炼的政治精英们没有能力像过去35年解决之前的战略挑战那样,应对接下来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挑战,也是“大错特错”的。
“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来讲,基于一个隐晦不明的政策假设,认为中国要么可能进入经济停滞,要么会因其固有的政治经济冲突导致政治崩溃,是不明智的。这应该说是一种无视铮铮事实的一厢情愿吧。”陆克文断言。
陆克文指出,习近平是一位美国可与之共谋未来的,在邓小平甚至毛泽东之后最强势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既是中国民族主义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守门人;习近平绝非一位安于现状的政治家。在中国共产党规避风险的传统氛围中,习近平已经准备好在实现其民族使命和个人命运的过程中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
陆克文认为,个人权威和政策弹性让习近平有可能成为一个活跃的与美国的对话者。当习近平用“双赢”一词描述他所期待的中美关系时,不能把它简单的划为中国式宣传。习确实看到了中美之间的战略和政治合作将带来的潜在价值。美国政府在和习近平的交往中仍有合理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空间。
他认为,习近平将采取大胆的政策手段,甚至可能包括在一些长期棘手问题(比如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与和平统一)上采取重大战略性让步,以换取其他战略优势的可能性。美国是否会在这一战略空间尚存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利用则完全取决于美国自身。
美中战争可能性微乎其微
报告对中美两国相互间的战略认知进行了详细阐述。陆克文指出,中国认为,美国极力遏制中国崛起,并尽其所能,阻止中国挑战美国的区域和全球霸权。中国领导集体已经就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要素开始形成令人忧虑的共识,即认为美国就是要孤立、包围、削弱中国,从内部分裂中国,并破坏中国的领导集体。另一方面,美国否认削弱和制约中国,而认为是中国正试图将美国推出亚洲。
陆克文认为,从根本上可持续地改变这一相互疑虑现状的唯一希望不在于发表什么富有魔力的宣言,而在于中美制定双方认可、明确的双边、区域和全球战略合作项目路线图,一步一步地建立互信,以慢慢消融根深蒂固的战略偏见。
几年前维基解密曾爆料,陆克文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会晤时建议,如果中国不遵守国际准则,美国应做好部署武力的准备。在这份报告中,陆克文评估,未来十年中美之间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如此,在以下两种情形下,中美之间军事冲突仍然可能发生:可能是两国战机或军舰发生意外冲突,以及随后进行的不恰当的危机处理;也可能是中国军事力量与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比如日本或菲律宾)发生无意或有意的冲突。
关于台湾,陆克文指出,两岸政府间长达六年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有可能即将结束。如果一贯支持台独的民进党赢得2016年台湾选举,并再次煽动台湾进行独立公投事件,习近平可能会采取比其前任们更强硬的路线——要注意,对于美国而言,《台湾关系法》的条款尚未改变。
“挑起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对习近平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崛起的梦靥。”陆克文分析道,“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军事力量几乎不可能在与美国的直接对抗中取得胜利。”
他认为,习近平应该已经得出结论:贸然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并非明智之举。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军力增长和现代化的最终目的不是战胜美军,而是通过让美国质疑自己是否有绝对胜算从而形成威慑,防止美国出兵干预中国周边。从更长远的角度分析,习近平不会听信“美国衰落论”。习政府中大部分人仍十分清醒地知道,美国政治体系和经济具备极强的自愈和重塑能力。
陆克文评估,中国在亚洲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影响力会持续显着增强,同时中国也会成为改革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秩序的积极参与者。他强调,是时候通过另一种机构形式将中美纳入一个共同的区域安排,建立互相竞争的架构只会使区域分化情况恶化。并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打算抛弃现有秩序,但它并不将现有体系视作一成不变。因此,报告预测,中国将在多边政策和机构措施方面表现的更加活跃,与其过去的“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形成鲜明对比。
构建“亚太共同体”
最后报告提出了“以建设性的现实主义,实现中美共同使命”的7项政策建议:
第一,明确中美关系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包括台湾问题,中日东海主权争议,南海主权争议,美国保留亚洲军事同盟,中国军事现代化及相互监控对方军事力量,承认中国政治体系合法性应让中国人民自己解决,人权与网络自由等,进行持续讨论。一旦危机发生,两国元首应立即直接沟通,以阐明双方的立场以免全面关系恶化的发生。
第二,通过建设性合作,在可控时间内解决重大双边问题:签署双边投资协议;制定联合战略,成立联合情报工作组,打击阿富汗和新疆等地区的恐怖主义,美方应明确谴责新疆分裂主义分子、圣战武装分子针对中国平民的恐怖主义行为;制定和签署双边网络协议和规则;在2014年11月达成协议的基础上,制定一整套军事透明化措施和协议,以处理意外军事事件;就中美两国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进程达成一致。
第三,在地区事务上加强协调合作:制定联合战略,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与和平统一;制定执行伊朗核协议的联合战略;制定联合协议,最终对“跨太平洋伙伴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和“亚太自由贸易区”进行整合;就长期建立“亚太共同体”(APC)编写概念文件,以鼓励该地区围绕共同安全展开合作;美国领导行动,或联合其二战时期的盟友(包括中国)共同采取行动,与日本一起解决二战历史问题。
第四,构建“亚太共同体”。东亚峰会可逐步发展为“亚太共同体”。第一个任务是制定一整套地区信心和安全建设措施(CSBMs),包括覆盖18个成员国的军事热线、军事透明化措施以及处理意外军事事件的泛地区协议。第二个任务是建立覆盖整个地区的一体化自然灾害响应机制。
第五,在全球重大议题上加强合作,包括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振兴“二十国集团”等;对于中国提议的亚投行,美国应改变其反对立场;未来当中国在世界银行出资份额成为最大时,美国应考虑推选中国代表担任世界银行行长;就人民币持续国际化及未来成为主权储备货币角色,开展深思熟虑的高级别的讨论;美国应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第六,设定中美关系共同战略目标。最下限非常明确:避免冲突和战争。维持全球秩序的运行,使全球秩序既能有效制定全球决策,又能解决争议,可能成为另一个共同目标。
第七,构建中美关系政治外交机制。两国元首开展定期的、双边工作峰会至关重要,以指导“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其它对话机制的工作。这些元首峰会成功的关键在于在双方元首的办公室中挑选出值得信赖的“核心联络人”,以推动官方进展。
陆克文设想了未来十年美中关系的5种情形:协作式、合作式、竞争式、对抗式、内爆式。他不认为中国自己崩溃的内爆式会发生,其报告建议就是要争取合作式情形。他说:“未来中美关系没有注定的宿命。”
过去两年一直在美国进行美中关系专题研究的陆克文,14日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中心发布其研究总结性报告--《习近平治下的中美关系,以建设性的现实主义来实现中美共同使命》。报告再次强调其“建设性的现实主义”和“中美共同使命”的核心理念,即要“现实”地承认中美两国根本分歧的存在,“建设性”地提出两个大国可能的合作,在此基础上确定战略取向,来实现中美共同使命:一方面,维护、加强并适当改革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地区和全球秩序;另一方面,抵制那些企图颠覆现有秩序、损害中美和更广泛国际社会的势力。
明确驳斥“中国崩溃论”
以精通中文和熟知中国文化着称的陆克文在其中文版报告开首就以诗话般的语言,描绘中国崛起的壮景:中国崛起之影响如墨渗宣纸,偶或浓墨重彩,但大多时候悄无声息。而世界的注意力,则很轻易被其他更富戏剧性的事件吸引。中国之崛起,对地缘政治变动之影响有如冰盖之融化:慢慢消融,裂缝出现,突然,巨冰脱落——若恰巧此刻被镜头捕获,全世界则蓦然惊醒,啧啧称叹。
这份报告第一部分的“核心结论”就是明确驳斥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最近提出的“中国崩溃论”:抱歉,沈大伟,综合考量,中国经济发展应可持续。报告大致结论是,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可能处于年增长率6%的中至中上水平;认定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注定会失败,同样不合理;若认定中国饱经磨炼的政治精英们没有能力像过去35年解决之前的战略挑战那样,应对接下来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挑战,也是“大错特错”的。
“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来讲,基于一个隐晦不明的政策假设,认为中国要么可能进入经济停滞,要么会因其固有的政治经济冲突导致政治崩溃,是不明智的。这应该说是一种无视铮铮事实的一厢情愿吧。”陆克文断言。
陆克文指出,习近平是一位美国可与之共谋未来的,在邓小平甚至毛泽东之后最强势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既是中国民族主义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守门人;习近平绝非一位安于现状的政治家。在中国共产党规避风险的传统氛围中,习近平已经准备好在实现其民族使命和个人命运的过程中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
陆克文认为,个人权威和政策弹性让习近平有可能成为一个活跃的与美国的对话者。当习近平用“双赢”一词描述他所期待的中美关系时,不能把它简单的划为中国式宣传。习确实看到了中美之间的战略和政治合作将带来的潜在价值。美国政府在和习近平的交往中仍有合理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空间。
他认为,习近平将采取大胆的政策手段,甚至可能包括在一些长期棘手问题(比如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与和平统一)上采取重大战略性让步,以换取其他战略优势的可能性。美国是否会在这一战略空间尚存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利用则完全取决于美国自身。
美中战争可能性微乎其微
报告对中美两国相互间的战略认知进行了详细阐述。陆克文指出,中国认为,美国极力遏制中国崛起,并尽其所能,阻止中国挑战美国的区域和全球霸权。中国领导集体已经就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要素开始形成令人忧虑的共识,即认为美国就是要孤立、包围、削弱中国,从内部分裂中国,并破坏中国的领导集体。另一方面,美国否认削弱和制约中国,而认为是中国正试图将美国推出亚洲。
陆克文认为,从根本上可持续地改变这一相互疑虑现状的唯一希望不在于发表什么富有魔力的宣言,而在于中美制定双方认可、明确的双边、区域和全球战略合作项目路线图,一步一步地建立互信,以慢慢消融根深蒂固的战略偏见。
几年前维基解密曾爆料,陆克文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会晤时建议,如果中国不遵守国际准则,美国应做好部署武力的准备。在这份报告中,陆克文评估,未来十年中美之间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如此,在以下两种情形下,中美之间军事冲突仍然可能发生:可能是两国战机或军舰发生意外冲突,以及随后进行的不恰当的危机处理;也可能是中国军事力量与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比如日本或菲律宾)发生无意或有意的冲突。
关于台湾,陆克文指出,两岸政府间长达六年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有可能即将结束。如果一贯支持台独的民进党赢得2016年台湾选举,并再次煽动台湾进行独立公投事件,习近平可能会采取比其前任们更强硬的路线——要注意,对于美国而言,《台湾关系法》的条款尚未改变。
“挑起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对习近平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崛起的梦靥。”陆克文分析道,“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军事力量几乎不可能在与美国的直接对抗中取得胜利。”
他认为,习近平应该已经得出结论:贸然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并非明智之举。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军力增长和现代化的最终目的不是战胜美军,而是通过让美国质疑自己是否有绝对胜算从而形成威慑,防止美国出兵干预中国周边。从更长远的角度分析,习近平不会听信“美国衰落论”。习政府中大部分人仍十分清醒地知道,美国政治体系和经济具备极强的自愈和重塑能力。
陆克文评估,中国在亚洲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影响力会持续显着增强,同时中国也会成为改革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秩序的积极参与者。他强调,是时候通过另一种机构形式将中美纳入一个共同的区域安排,建立互相竞争的架构只会使区域分化情况恶化。并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打算抛弃现有秩序,但它并不将现有体系视作一成不变。因此,报告预测,中国将在多边政策和机构措施方面表现的更加活跃,与其过去的“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形成鲜明对比。
构建“亚太共同体”
最后报告提出了“以建设性的现实主义,实现中美共同使命”的7项政策建议:
第一,明确中美关系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包括台湾问题,中日东海主权争议,南海主权争议,美国保留亚洲军事同盟,中国军事现代化及相互监控对方军事力量,承认中国政治体系合法性应让中国人民自己解决,人权与网络自由等,进行持续讨论。一旦危机发生,两国元首应立即直接沟通,以阐明双方的立场以免全面关系恶化的发生。
第二,通过建设性合作,在可控时间内解决重大双边问题:签署双边投资协议;制定联合战略,成立联合情报工作组,打击阿富汗和新疆等地区的恐怖主义,美方应明确谴责新疆分裂主义分子、圣战武装分子针对中国平民的恐怖主义行为;制定和签署双边网络协议和规则;在2014年11月达成协议的基础上,制定一整套军事透明化措施和协议,以处理意外军事事件;就中美两国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进程达成一致。
第三,在地区事务上加强协调合作:制定联合战略,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与和平统一;制定执行伊朗核协议的联合战略;制定联合协议,最终对“跨太平洋伙伴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和“亚太自由贸易区”进行整合;就长期建立“亚太共同体”(APC)编写概念文件,以鼓励该地区围绕共同安全展开合作;美国领导行动,或联合其二战时期的盟友(包括中国)共同采取行动,与日本一起解决二战历史问题。
第四,构建“亚太共同体”。东亚峰会可逐步发展为“亚太共同体”。第一个任务是制定一整套地区信心和安全建设措施(CSBMs),包括覆盖18个成员国的军事热线、军事透明化措施以及处理意外军事事件的泛地区协议。第二个任务是建立覆盖整个地区的一体化自然灾害响应机制。
第五,在全球重大议题上加强合作,包括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振兴“二十国集团”等;对于中国提议的亚投行,美国应改变其反对立场;未来当中国在世界银行出资份额成为最大时,美国应考虑推选中国代表担任世界银行行长;就人民币持续国际化及未来成为主权储备货币角色,开展深思熟虑的高级别的讨论;美国应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第六,设定中美关系共同战略目标。最下限非常明确:避免冲突和战争。维持全球秩序的运行,使全球秩序既能有效制定全球决策,又能解决争议,可能成为另一个共同目标。
第七,构建中美关系政治外交机制。两国元首开展定期的、双边工作峰会至关重要,以指导“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其它对话机制的工作。这些元首峰会成功的关键在于在双方元首的办公室中挑选出值得信赖的“核心联络人”,以推动官方进展。
陆克文设想了未来十年美中关系的5种情形:协作式、合作式、竞争式、对抗式、内爆式。他不认为中国自己崩溃的内爆式会发生,其报告建议就是要争取合作式情形。他说:“未来中美关系没有注定的宿命。”